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瑕不掩瑜

    或作“瑕瑜互见”。原指玉石中有斑点,并不能掩盖玉质的优美。后则泛指不能因为一点缺点或不足而否定全部成就。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都看重玉石而轻贱珉(似玉之石)呢?是不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呢?孔子回答道,并非

  • 海蜃

    同“海市蜃楼”。宋 唐艺孙《天香.龙涎香》词:“海蜃楼高,仙娥钿小,缥缈结成心字。”【词语海蜃】   汉语大词典:海蜃

  • 田骈天口

    《文选》卷三六任彦昇《宣德皇后令》唐.李善注引《七略》:“齐,田骈,好谈论。故齐人为语曰;‘天口骈。’天口者,言田骈子不可穷其口,若事天。”齐人田骈,能言善辩,当时称他为“天口”,是说他能说会道,滔滔

  • 刺史帷

    源见“褰帷”。泛指州刺史出巡的车帷。清袁枚《次日雪》诗:“湿来谁进先生履,望处难褰刺史帷。”

  • 鲁恭壁书

    鲁恭:西汉鲁恭王刘余。壁书:在墙壁里发现古代书籍。鲁恭王刘余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在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为淮阳(今河南淮阳县)王。吴楚等七国的叛乱被平定后,在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刘余改任鲁

  • 鞭著

    源见“祖鞭先著”。比喻勉人努力进取。《朱子语类》卷一〇四:“某寻常见是人文字,未尝敢轻易;亦恐有好处,鞭著工夫看它。”【词语鞭著】   汉语大词典:鞭著

  • 白龙鱼服,见困豫且

    豫且( ㄐㄩ jū ):传说中的古代渔人名。 白龙装扮成鱼的样子,结果为渔人豫且所困。故事见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后因用以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

  • 两腋风生

    源见“卢仝七碗茶”。形容好茶饮后有轻逸欲飞的快感。宋杨无咎《醉蓬莱》词:“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词语两腋风生】  成语:两腋风生汉语大词典:两腋风生

  • 卓女烧春

    源见“文君沽酒”。美称酒。前蜀牛峤《女冠子》词之二:“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 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由于顾全大局)表面上看,好像很枉屈。语出《老子》四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后汉书.荀爽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卓),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见“大直若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