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之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面孔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热变冷。 古代谚语。形容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语出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二五:“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谚曰
五代时郑昌士有八子,皆俊秀,闻名于时,号“郑氏群虎”。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时号喻物》,‘‘五代闽中郑昌士有八子,皆以词学闻,号郑氏群虎。”【词语郑氏群虎】 成语:郑氏群虎汉语大词典:郑氏群虎
同“蛮触交争”。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顾答以蛮 触相争,天朝从不过问。”见“蛮争触斗”。章炳麟《致伯中书·九》:“而讨袁(世凯)者亦非其人,宜以~视之。”【词语蛮触相争】 成语:蛮触相争汉语
同“拔葵去织”。《南史.范泰传》:“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说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宋苏轼《和阳行先》:“拔葵终相鲁,辟谷会封留。”【词语拔葵】 汉语大词典:拔葵
失火本应吊问却反而祝贺,以示引此为警戒的意思。《韩诗外传》十:“晋平公之时,藏宝之台烧,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三日三夜,乃胜之。公子晏独奉束帛而贺曰:‘甚善矣!’平公勃然作色曰:‘珠玉之所藏也,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后遂用为吟咏天
源见“女娲补天”。指女娲断鳌足立四极与炼五色石补苍天。比喻力挽世运。明 许三阶《节侠记.忧国》:“断鳌炼石声名远,汉时吕雉诛夷惨,看你这虎噬鸱张怎保全?”
同“井蛙”。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称尊大,比周公不握发,比陈蕃不下榻。”
源见“中圣人”。泛指美酒。清吴雯《沈洪生编修宅集诸子看芍药》诗之一:“东西客到四千里,贤圣酒倾三百杯。”
谢承《后汉书》卷五“范式”:“范式字巨卿,一名汜,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邵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至九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