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外强中干

外强中干

形容事物表面强大,实则虚弱。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以上年晋惠公背信弃义,拒籴粮食而出兵伐晋。晋军三战三败,秦兵深入韩原。这时,晋惠公只好亲自出马,指挥战斗。本来,通过占卜,以庆郑为侍卫长(车右)最合适,晋惠公偏偏不用,而用别人代替他。同时,在选择驾车马匹时,也不用本国战马而用郑国进贡的小马。庆郑劝阻道:“从古以来,凡逢大的战争,国君一定用本地产的马匹驾车。因为这样的马服水土,熟悉道路,听从使唤。乘别国的马打仗,一遇事变就改变常态,违背人意,惊惶不安。外表虽然强壮,内里却虚弱无力,不能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您一定会后悔的。”晋惠公不听。后来那匹马果然把晋惠公陷入泥沼,晋惠公也成了秦国的俘虏。

【出典】:

左传·僖公十五年》:“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

【例句】:

宋·杨万里《谢唐德明惠笋》:“贩夫束缚向市卖,外强中干美安在?” 鲁迅《致章廷谦》:“其问我何以不骂他者,亦非真希望我骂,不过示人以不怕耳,外强中干者也。”


并列 外表强大,内里虚弱。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曲波《林海雪原》:“他看了看~胆虚皮肉壮的马希山。”※干,不读作gàn。△贬义。多用于描写貌似强大,内里虚弱方面。→色厉内荏


解释干:枯竭。形容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侯夷吾多次背信弃义,秦穆公因此发兵攻打他。秦晋交战后,晋国接连三次战败,撤退到了韩原。晋侯问庆郑:“敌人已经深入我们国土,怎么办?”庆郑回答说:“这是您让他们进来的,又能怎么办?”晋侯对他的回答非常生气。晋侯让卜师占卜车右的人选,本该是庆郑,但是晋侯不用他。为晋侯驾车的马是以前郑国进献的,庆郑说:“过去战争时一定要用本国出产的马。这种马出生在本乡本土,知道主人的心意,听从主人的调教,熟悉主人驾驭的方法,随便怎样鞭策驱赶,没有不称心如意的。现在君王您用别国出产的马来打仗,一旦在战争中马由于恐惧而失去了正常的状态,就会和驾车人的意愿相反。就会脾气烦躁暴戾,血液全身乱奔,血管张大突起,外表强壮而内部虚弱,进不能,退不得,周旋奔驰也不行,那时您一定会后悔。”晋侯仍然不听。

果然,大战开始后,晋侯的马不听指挥,陷入淤泥中,左盘右旋也不能出来。晋侯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听劝谏,违抗占卜,您本来就是自求失败,现在又逃什么呢?”没有救他就离开了。晋侯最终做了秦军的俘虏。

近义色厉内荏

例句

别看那个公司的广告铺天盖地,其实它外强中干,濒临破产。


【词语外强中干】  成语:外强中干汉语词典:外强中干

猜你喜欢

  • 红紫夺朱

    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邢昺疏:“此章记孔子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红

  • 孟嘉才

    源见“孟嘉落帽”。指敏捷卓越的文才。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诗:“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 眉寿

    源见“介眉寿”。高寿。《清史稿.世宗纪》:“旌广东 兴宁县老民幸登运年一百二岁,其子五人,各七八十岁,一门眉寿,加赐上用缎一匹。”【词语眉寿】   汉语大词典:眉寿

  • 牵牛南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魏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皇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

  • 娲氏补天

    同“女娲补天”。清李渔《蜃中楼.结蜃》:“暂学长房缩地,权为娲氏补天。”

  • 竹帛烟销

    汉代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制曰:‘可’。”唐代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

  • 踏花归去马蹄香

    宋.左圭《百川学海》:“徽宗时试画《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一名画,但扫数蝴蝶,飞逐马蹄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原为画名,后用以借喻画图构思巧妙。

  • 东阳销瘦

    源见“沈约瘦”。形容人身体日渐消瘦。宋贺铸《满江红.伤春回》词:“谁念东阳销瘦骨,更堪白苎衣衫薄。”【词语东阳销瘦】  成语:东阳销瘦汉语大词典:东阳销瘦

  • 三教九流

    38 ① 三教:指儒、道、佛。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见《汉书.艺文志》。后也泛指宗教、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伐枳

    《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唐张说《相州冬日早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