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卓表:“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清吴樾《意见书》:“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真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亦比喻暂时救急。《三国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以致鱼泣釜中,未见扬汤止沸;猿啼树里,更逢遭火烧林。”


并列 汤,开水;扬汤,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用扬汤的办法来制止沸腾。比喻方法不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闽都别记》:“~,不如釜底抽薪,既晓以白制赤,还不知火之旺位加火!”△贬义。多用于暂时遏止问题的发生,或评论某种方法的不当。→抱薪救火 ↔釜底抽薪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谓之 “扬汤止沸”。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扬汤”何义呢?

“扬”有 “举起”义。 《仪礼·大射》: “左执弣 ( fǔ,弓把中部) ,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郑注: “扬,犹举也。”

“扬汤”犹言 “举汤”,谓舀起。把开水从锅里舀起再倒回去,以不让它沸腾,这怎么能 “止沸”呢? 所以, “扬汤”是不能 “止沸”的,只有 “釜底抽薪”方可 “止沸”。因此,“扬汤止沸”用以比喻暂时救急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 《典略》载卓表: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及溺呼船,悔之无及。”即用其典。

此语今已为成语。


【词语扬汤止沸】  成语:扬汤止沸汉语词典:扬汤止沸

猜你喜欢

  • 宋玉墙

    源见“东墙窥宋”。指佳人寄情之处。唐唐彦谦《离鸾》诗:“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亦借指墙边花开处。唐罗隐《桃花》诗:“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 周孔

    《文选》卷十五东汉.张平子(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唐.李善注:“周,周公;孔,孔子也。”“周孔”是周公(姬旦)和孔子的合称。二人都被儒家尊为圣贤,故以“周孔”代指古代圣贤之人

  • 思脍

    同“思鲈莼”。明何景明《闻陆舍人子引罢官兼怀徐舍人德章》诗:“张翰元思脍,任公且钓鳌。”【词语思脍】   汉语大词典:思脍

  • 阿咸

    《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抅,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三国魏晋时阮咸很有才名,与叔父阮籍关系很好,阮籍称侄儿阮咸为阿咸。后人遂以阿咸为侄儿的

  • 梅林止渴

    源见“望梅止渴”。谓用智谋可以救急。北周庾信《出自蓟北门行》:“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词语梅林止渴】  成语:梅林止渴汉语大词典:梅林止渴

  • 金掌露

    同“金茎露”。唐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诗:“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

  • 楚炬秦灰

    源见“楚人一炬”。谓焚毁,毁灭。清 张三礼《〈空谷香〉序》:“而妖艳靡曼之音诲淫倡乱,甘以词章得罪名教,遂使毛颖、陈元失身溷厕,楚炬秦灰,不能廓清摧陷,岂非词场冤山苦海欤!”【词语楚炬秦灰】  成语:

  • 樗铅

    源见“樗栎”。又《淮南子.齐俗训》:“铅不可以为刀。”后因以“樗铅”比喻材劣不堪用。常为自谦之词。唐沈亚之《上使主第三书》:“诚以亚之樗铅之材,处不当任可逃,遭此众辱宜矣。”【词语樗铅】   汉语大词

  • 三章令

    同“三章法”。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

  • 上马试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頗,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