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竹叶舟

竹叶舟

唐.李玫《异闻实录.竹叶舟》:“陈季卿者,江南人,举进士至长安,十年不归。一日,于青龙寺访僧不值,憩于大阁。有终南山翁亦候僧,偶坐久之。壁间有寰瀛图,季卿寻江南路,太息曰:‘得此径归,不悔无成。’翁曰:‘此何难。’乃折阶前竹叶置图上渭水中,谓陈曰:‘注目于此,如愿矣。’季卿熟视,即渭水波涛汹汹,涌一舟甚大,恍然登舟,其去极速……至家,兄弟妻子迎见甚喜,信宿(注:连宿两夜)谓其妻曰:‘我试已逼,不可久留。’乃复进棹……复至渭水,径趋青龙寺。山翁尚拥褐而坐。……”

唐陈季卿应试长安十年不归,忽起思乡之念。旁有一老翁,居然化竹叶成舟,使之登乘,循渭水返里与家人团聚。待返回寺时,老翁尚拥褐而坐。此俨然黄粱一梦。后因用为异乡思归的典故。

宋.范成大《重送伯卿》诗:“故人竹叶舟,岁晚梦飘泊。”元.范子安《竹叶舟》杂剧,即专演此事。


【典源】 唐·李玫《异闻实录》“陈季卿者,江南人,举进士至长安,十年不归。一日于青龙寺访僧不值,憩于大阁,有终南山翁亦候僧,偶坐久之,壁间有寰瀛图,季卿寻江南路,太息曰:‘得此归,不悔无成。’翁曰:‘此何难!’乃折阶前竹叶置图上渭水中,谓陈曰:‘注目于此,如愿矣。’季卿熟视,即渭水波涛淘淘,涌一舟甚大,恍然登舟,其去极速……逾旬至家,兄弟妻子迎见甚喜。信宿,谓其妻曰:‘我试期已逼,不可久留。’乃复进棹,又作诗别其妻云:‘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飘然而去,家人辈皆惊为鬼物矣。倏忽复至渭水,经趋青龙寺,山翁尚拥褐而坐,犹未归。”

【今译】 陈季卿是江南人,在长安考进士,十年未回家。一次至青龙寺访僧人,见寺中阁上有寰瀛图,他找见其中的江南路说:“能够回家,也不后悔考不中了。”旁边坐一终南山老翁说:“这有什么难的!”折下阶前一竹叶放在图上的渭水中,对陈说:“专心看着它,就会如愿。”陈注视,见水中涌出一舟,自己登舟,行驶极快,一下子便回到家中,妻子兄弟相见都非常欢喜。住了两宿,陈又告别家人,乘原舟回来,至青龙寺,见那山翁还未归去。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人思家、思友的心情。

【典形】 陈卿竹叶船、屏上船、竹叶舟。

【示例】

〔陈卿竹叶船〕 宋·范成大《周畏知司直得湖南帅》:“暂来忽去都如梦,疑是陈卿竹叶船。”

〔屏上船〕 明·杨慎《点绛唇》:“难缩壶中地,休寻屏上船。”

〔竹叶舟〕 宋·朱淑真《闷书》:“一痕心寄银屏上,不见人来竹叶舟。”


【词语竹叶舟】   汉语词典:竹叶舟

猜你喜欢

  • 东方星

    《诗.谷风.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后因以“东方星”指启明星,即金星。唐韩愈《醉后》诗:“煌煌东方星,奈此众客醉。”【词语东方星】   汉语大词典:东方星

  • 箫楼

    源见“乘鸾”。美称公主所居楼台。唐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

  • 巧舌如簧

    同“巧言如簧”。唐 刘兼《诫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见“巧言如簧”。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他~,话说得天衣无缝。红卫兵听了洋洋自得飘飘然,他免遭许多皮肉之苦。”【词语巧舌

  • 一击车中

    同“击副车”。元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

  • 后海先河

    《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清顾炎武《与陆桴亭札》:“及乎年齿渐大,闻见益增,始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炳烛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并列 比喻做事要分清轻重

  • 枯鱼过河泣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四》:“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后因以“枯鱼过河泣”表示事后悔恨或记取教训。宋黄庭坚《次韵子瞻与尧舒》:“清天行泽不汲汲,尔亦枯鱼过河泣。”亦用喻誓死奋

  • 芙蓉出水

    南朝梁钟嵘《诗品.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芙蓉指荷花。新嫩的荷花出水开放。后以芙蓉出水喻指文字清新可爱,也形容女性天然的美丽。亦作“出水芙蓉”。《全唐诗话.韩翃》:“又“

  • 问膳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周文王非常孝敬自己的父亲,每当父亲吃完饭以后,总

  • 树桃李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汉.刘向《说苑》卷六《复思》:“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率兵围攻郑国。郑大夫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