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鱼龙变化

鱼龙变化

文选.张衡.西京赋》:“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注引《汉官典职》:“舍利从东来,戏于庭,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化成黄龙,高八十丈,出水戏于庭。”

后以此称“鱼龙变化”,比喻变化迅速或发跡极快。也比喻机诈百出,令人无从捉摸。

元.刘唐卿《降桑椹蔡师奉母》杂剧第一折:“端的是四时花烂熳,八节景稀奇,乃鱼龙变化之乡,锦绣繁华之地。”


主谓 鱼龙,古代一种由鱼变化为龙的杂戏。魔术杂戏的变幻。比喻人事的迁升变化。宋·陆游《问侯洪总领启》:“望~之途,独类寒龟之藏缩。”△贬义。用于变动。→鱼龙曼衍 鱼龙漫衍 鱼龙曼羡


【典源】《汉书·西域传》:“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注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十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后汉书·礼仪志中》注引蔡质《汉仪》亦载。

【今译】 漫衍鱼龙是汉代百戏之一。所谓漫衍,也即张衡在《西京赋》中说的长八十丈的巨兽。所谓鱼龙,即为一舍利兽,先在庭中舞蹈,然后又入殿前池中戏水,化作比目鱼 (一作鲸鱼),跳跃击水,喷雾蔽日,再化成八丈黄龙,出水在庭中游戏,熠熠闪光。《西京赋》说“海鳞变而成龙”,就记述的是这种场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宫廷宴舞之盛; 也借指事物变化迅奇。

【典形】 变化龙鱼、水戏鱼龙、鱼龙、鱼龙变化、鱼龙广乐、鱼龙绝技、鱼龙舞、鱼龙戏。

【示例】

〔水戏鱼龙〕清·志锐《柳梢青·乌城上元灯社》:“水戏鱼龙,锦江灯火,璀璨云霞。”

〔鱼龙〕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鱼龙变化〕 清·杨潮观《动文昌状元配瞽》:“帽压宫花,昨日今朝鱼龙变化。”

〔鱼龙广乐〕 清·黄景仁《衡山高和赵味辛送余之湖南》:“鱼龙广乐不复作,雁飞欲堕哀嗷嗷。”

〔鱼龙绝技〕 宋·苏轼《仆领贡举未出》:“鱼龙绝技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鱼龙舞〕 宋·辛弃疾《青玉案》:“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鱼龙戏〕 宋·张元干《念奴娇·玩月》:“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


【词语鱼龙变化】  成语:鱼龙变化汉语词典:鱼龙变化

猜你喜欢

  • 君子国

    《山海经.海外东经》(卷三):“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传说中的君子国人好让不争。清.李汝珍《镜花缘》中更以夸张的手法描述君子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意谓人生不能尽合心意的事为数很多,以致能够和人开怀畅谈的事为数极少。这本是唐宋以来的熟语。语出《晋书.羊祜传》:“天下不如意,十恒居七八。”宋.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

  • 堕甑

    《后汉书.孟敏传》:“〔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后以“堕甑”谓事已过去,后悔无益,含

  • 珊瑚在网

    《新唐书.拂菻国传》:“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海中有珊瑚,觅之者以铁网布于水底,然后绞而出之

  • 空弯雁惊

    源见“空弦落雁”。称赞精湛的射箭技艺。唐白居易《宣州试射中正鹄赋》:“惬群心而踊跃,骇众目而翕习。若然者,安知不能空弯而雁惊,虚引而猿泣者也。”

  • 鸣吠客

    源见“鸡鸣狗盗”。喻指具有薄技的人。唐李端《送黎少府赴阳翟》诗:“白马如风疾,青袍夺草新。不嫌鸣吠客,愿用百年身。”【词语鸣吠客】   汉语大词典:鸣吠客

  • 谢庭风韵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及遭孙恩之难)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韫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

  • 势均力敌

    双方力量相当。《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宋史.苏辙传》:“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钧:同“均”。并列 均,均等;敌,相当

  • 羲舒

    源见“羲和”、“月御”。神话传说中日御羲和与月御望舒的并称,代指日月。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是何凿混沌之精,挂羲 舒之影。”宋岳珂《桯史.徐铉入聘》:“其视骑省之辩,正犹萤爝之拟羲 舒也。”亦指

  • 慕赤松

    参见:赤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