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丰都县

丰都县

隋义宁二年(618)置,属巴东郡。治所即今四川丰都县。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9丰都县:“丰民洲在平都山下,隋两取之以名县。”唐初属临州,贞观八年(625)属忠州。北宋政和元年(1111)废。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置,咸淳元年(1265)属咸淳府。元属忠州。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涪州,十三年(1380)复置,改为酆都县。


在重庆市东部。面积2896平方千米。人口 77.7万。辖18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三合镇。三峡库区淹没土地面积37.49平方千米、耕地2.6万亩,人口6.2万。原名酆都县,以治地豐民州的“豐”和境内平都山的“都”字相组合而得名;或云以县有丰水、平都山得名。1958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改“”为“”,故为今名。春秋时为巴国别都。东汉永元二年(90年)置平都县,治今名山镇。三国蜀汉时并入临江县(今忠县)。隋义宁二年(618年)置豐都县,属巴东郡。唐属忠州。北宋时省入临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置,属咸淳府。元属忠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涪州;十三年分涪州又置,并改名酆都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忠州直隶州。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复属四川省)。1958年改名丰都县。1968年属涪陵地区,1995年属涪陵市,1997年由重庆直辖市直接管辖。2003年县城因水淹迁今三合镇。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盆东南山地交接地带,以山地为主。长江由西向东北横贯县境,主要支流有龙河、碧溪河、渠溪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蚕茧、油桐、水果等。特产“包鸾竹席”、“名山榨菜”、“仙家豆腐乳”。矿产有石灰石、石英、天然气及煤、铁等。工业有酿造、化工、水泥、陶瓷、建材、造船、电力、纺织等。交通以长江航运为主。有丰垫、丰涪、丰忠公路。丰都长江大桥沟通旧城与新城。名胜古迹有鬼城名山、双桂名、汉墓群、悟惑寺等。


猜你喜欢

  • 马站堡

    即今山西偏关县东马站村。《清一统志·宁武府》:马站堡“在偏关县东四十里,东至老营所四十里。明正德中筑,周四里,高三丈五尺,地界偏老水泉三路之冲”。即今山西省偏关县东马站,地处偏关河西岸。明正德十年(1

  • 晴隆县

    1941年改安南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在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 小绥芬站

    亦作六站。中东铁路经此。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西北绥阳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东清铁路有小绥芬站。

  • 程阳永济桥

    简称永济桥。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北四十里程阳村。民国 《三江县志》 卷3: 永济桥“在程阳村。于民国九年为程阳乡,属八寨所建。石砌大礅五,上架四丈余长盈抱之杉树,凡三层,横跨江流。桥上设亭二十四间,

  • 巩哈县

    1939年析伊宁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尼勒克县。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旧县名。1939年由尼勒克设治局升县,并改名巩哈县。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驻地尼勒克镇。1953年更名倪利克县。19

  • 梁村

    即今广西宾阳县东梁村,接贵港市界。明置巡司于此。村名。在海南省琼海市西北部。属万泉镇。人口500。清末从广东高州府吴川县迁此,为林氏单姓居住,取名梁村。盛产甘蔗,素有“甘蔗村”之称。有公路接嘉岭公路。

  • 附国

    古代部落名,为西羌一支。分布于今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隋书·西域传》:“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其国南北八百里,东南(西)千五百里。”隋大业四年(609)遣使朝贡。《新唐书·

  • 绥舆里

    在今安徽萧县东北。《宋书·武帝纪上》:“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 《方舆纪要》 卷29萧县 “丁公山” 条下: 绥舆山 “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刘裕为绥舆里人。里盖因山以名”。

  • 西明门

    魏晋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西面正西一门。汉称雍门。魏晋改为西明门。《资治通鉴》:西晋永嘉三年(309),汉刘聪攻洛阳,“屯西明门”;五年(311)刘聪攻洛阳,刘曜“自西明门入屯武库”,皆此。在今河

  • 伏羌寨

    北宋建隆三年(962)置,属秦州。即今甘肃甘谷县。熙宁三年(1070)升为伏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