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復) 州卫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于故复州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复州城 (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清初废。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于故复州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复州城 (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清初废。
又名武夫山、平山、戍夫山、派山。在今山西繁峙县东恒山山脉东段。《山海经·北次三经》:“泰戏之山,……虖沱之水出焉。” 即此。古山名。又称武夫山、戍夫山、泒阜山。约指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恒山山脉东段。《山
即七峰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魏书·地形志》:荆州方城县“有七石山”。即此。
隋义宁元年(617)置,属弘化郡。治所即今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元和志》卷3乐蟠县:“取乐蟠城为名。”唐属庆州。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为金柜镇。古县名。隋义宁元年(617年)置,治今甘肃省合水
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万里和通。《明太宗实录》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载,“托温至佛思木隘口一百八十里,佛思木至胡里改一百九十里”。即此。
在今广东珠江口东、深圳市南,包括今香港岛、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诸岛屿,即香港、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东晋至唐属宝安县,明、清属新安县。清道光二十年 (1840) 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次年
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门楼镇。旧属福山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福山县南有门楼集。民国《福山县志稿》卷1《镇集》:门楼集“在县(治今福山镇)南十五里”。
元元贞元年(1295)改余姚县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余姚县。元元贞初升余姚县置,治今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又作巴呼里河。即今黑龙江省桦南县北倭肯河支流八虎力河。源出县东北七星砬子。西流入倭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窝肯河“北受巴呼里河,河亦曰巴和里”。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东门营” 条内: “又有茅峒,在府东南十里。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当山缺处,一径迤逦,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贼’邓公长据此,知府
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一里。《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府高淳县: 学山 “学宫在其旁,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