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宁都县

宁都县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以阳都县改名,属南康郡。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北禾尚坪。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虔化县,属虔州。移治雪坪(即今宁都县)。大业初属南康郡。唐属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复为宁都县,属赣州。元大德元年(1297)升为宁都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宁都县,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升为宁都州,直隶江西省。1912年复为宁都县,属江西赣南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清时魏禧及兄祥、弟礼皆州人,世称宁都三魏。

②南朝宋置,属晋昌都。治所在今陕西紫阳县西北松溪乡。北魏属魏明郡。西魏为宁都郡治。北周废。


(1)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陕西省紫阳县西北安家河入汉水处。西魏大统末升为宁都郡。(2)今县名。在江西省东部、贡江支流梅江上游。属赣州市。面积 4053 平方千米。人口71.4万。辖12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梅江镇。汉为雩都县地。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置阳都县,治今县南黄石乡阳都(即白鹿营),隶庐陵南部都尉。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境内太平里寓“安宁”之意改名宁都县,移治今县北石上乡和尚坪;三年隶南康郡。明嘉靖《赣州府志》:“晋太康元年徙徐观,以其地里名太平,改曰宁都。”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析置虔化县,升明中宁都县治徙今县北东山坝乡徐观。隋省虔化县入宁都县,属虔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宁都县为虔化县,治今梅江镇。大业三年(607年)属南康郡。唐属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复名宁都县,属赣州。元大德元年(1297年)升县为州,隶赣州路。明又改州为县,隶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为直隶州,属江西省。1912年复改为宁都县,直属于省。1914年隶赣南道,1927年属江西省。1949年为瑞金专区专署驻地。1950年为宁都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0年属赣州地区,1998年属赣州市。地处赣中南低山丘陵区,东部为武夷山脉余脉,西部为雩山山脉,梅江纵贯县境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油菜籽、花生、甘蔗、烤烟、白莲等,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省油菜籽、花生、芝麻、甘蔗、烟叶、蚕茧、茶叶、柑橘和油茶生产重点县。特产“小布岩茶”、脐橙、西瓜、白莲、红糖。山区富森林。有钨、煤、铁、稀土、石灰石等矿。工业有电力、采矿、化工、冶金、机械、建材、食品、木材加工等。有319国道及临宁、新宁、燕赖、丰宁、永宁等公路。纪念地有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黄陂会议会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中共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军区旧址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旧居和赵博生墓等。名胜古迹有翠微峰、金精洞、水口塔和山堂古窑址等。


猜你喜欢

  • 菊潭县

    隋开皇三年 (583) 改郦县置,属邓州。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元和志》 卷21:“因县界内菊水为名。” 大业初属南阳郡。唐初废。开元二十四年 (736) 复置,移治今内乡县北六十里。五代周

  • 天井关

    ①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北八十里天井峧,为通山西要道。《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高都县:“有天井关。”《晋书·慕容垂载记》: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垂进师入自天井关,至于壶壁”。即此。②一名太行关。西汉置

  • 番招铺

    在今贵州台江县西南。《清一统志 ·镇远府》 “宛溪铺” 条: “番招铺,皆台拱同知 (驻今贵州台江县) 管理。” 雍正十二年 (1735) 包利、红银领导苗民与清军激战于此。

  • 宁远卫

    ①明洪武初置道州千户所,寻改为宁远卫。治所即今湖南道县。后废。②明宣德三年(1428)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汤池(今辽宁兴城市)。辖境相当今辽宁兴城、葫芦岛二市地。为明山海关外战

  • 全宁府

    元大德元年(1297)升全州置,治所在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赤峰市以北地。大德七年(1303)升为全宁路。元大德元年(1297年)升全州置,治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

  • 层峰驿

    唐置,在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明成化十三年(1477)曾于此置商南县。唐京都长安至邓、襄、荆州交通驿馆。即今陕西省商南县西皂角铺。杜牧《将出关宿层峰驿却寄李谏议》诗。层,又作曾,《元氏长庆集》有《宿层

  • 鹅江

    即今广西百色市西右江 (西洋江)。《清史稿·地理志》 百色直隶厅: “西洋江一曰右江,亦曰鹅江,郁江北系也,自恩阳来,右岸为恩阳界。”

  • 太仓卫

    明初置,属前军都督府。治所即今江苏太仓市。弘治十年(1497)改置为太仓州。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置,治今江苏省太仓市。弘治十年(1497年)改为州。

  • 乌思藏

    一作乌斯藏。元、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Dbus译为乌思(清译为卫),指前藏。Gtsang译为藏,指后藏。元属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明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又作乌斯藏。元、明两代

  • 浑州川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寰宇记》卷36延州金明县: “浑州川水在县西二十里,自阁门府来,至县西前合濯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