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永乐元年 (1403) 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玉城镇西。属后军都督府。永乐七年(1409年)改置大同右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永乐元年 (1403) 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玉城镇西。属后军都督府。永乐七年(1409年)改置大同右卫。
即今江西万安县南棉津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吉安府万安县南有棉津汛。
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丹东乡。宣统三年(1911) 改流,归道坞委员管理。
①即今安徽东至县境尧渡河。《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前河 “在建德县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十五里百步滩,潴为官池,历县南二里尧城渡,亦曰尧城溪,又合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侍阳。东汉末移治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北魏属永安郡,移治今阳曲镇南。隋开皇六年(586)改阳直县,十六年(596)改为汾阳县。唐武德七年(624)复改为阳曲县,
西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改济南郡为国,封刘肥之子辟光为济南王,都东平陵 (今山东章丘市西)。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泰安、长清、肥城、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地。景帝三年 (前154) 以参与吴楚七国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岛西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白沙屿“屿之周围皆有轻白粉沙,故名”。
即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南起千河河谷,北出萧关抵清水河谷,途中经古回中宫。《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前107),“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后汉书·来歙传》:建武八年(32)
在今山西清徐县西北八里。《方舆纪要》卷40清源县:中隐山“四围高峰,山独中隐,亦曰中隐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5千米。四周群山环绕,景色秀丽。有上中下三洞。下洞张公洞,回环曲折,好像九曲回廊,深
原名隆虑山。东汉时避殇帝刘隆讳而改名。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二十里。《后汉书·夏馥传》: 夏馥被诬陷,“乃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隋书·炀帝纪》: 大业十年 (614),“王德仁拥众数万,保林虑山为盗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北,与陕西镇坪县接界。清同治《郧阳府志》卷1竹溪县:竹叶关在“西南百五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