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哈县
1939年析伊宁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尼勒克县。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
旧县名。1939年由尼勒克设治局升县,并改名巩哈县。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驻地尼勒克镇。1953年更名倪利克县。1954年易名尼勒克县。
1939年析伊宁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尼勒克县。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
旧县名。1939年由尼勒克设治局升县,并改名巩哈县。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驻地尼勒克镇。1953年更名倪利克县。1954年易名尼勒克县。
西晋太康二年 (281) 分丹阳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宛陵县 (今安徽宣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以东,宣州、广德、太平、石台以西以北地区。南齐属南豫州。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为宣州。大业初改为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石潭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涂田市”条下:石潭市“在(湘潭)县西南七十里”。
①北周改平州县置,属遂宁郡。治所即今四川平昌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归仁县。②西魏废帝元年(552)置,为封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白水江东岸安乐乡。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618)为扶州治。天
在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南。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8: 温德赫恩 “祭祀祝板也。一曰温德亨山,又名望祭山。(吉林) 城西南九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每岁春秋于山上,望祭长白山之神。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
①即隋通济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新唐书·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
①北周武成二年(560)改垫江县置,为巴郡及楚州治。治所即今四川重庆市。《元和志》卷33巴县:“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因以为名。”隋开皇初为渝州治,大业三年(607)为巴郡治。唐武德
一名鲁克察克。元名鲁古尘。即今新疆鄯善县西南九十里鲁克沁镇。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2: “鲁克沁,东汉之柳中城也。” 宣统 《新疆图志》卷80鄯善: 鲁克沁 “今为回郡王所居,地势最为低洼,民物殷
即今福建南靖县西北水潮。清有千总驻此。
在今宁夏中卫县南五里。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宁夏中卫:中渠在“黄河西。长三十六里,溉田一百二十余顷”。清改名贴渠。
①东晋永和七年 (351) 析苍梧县置,属广州。治所在临允县 (今广东新兴县南)。南朝宋移治南兴县 (今新兴县东北),齐移治博林县 (今高要市西南),梁移治新兴县 (今新兴县)。隋开皇时废。②南朝梁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