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山
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 卷128滁州: “梁大同二年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居桑根山之西。今州西南八十里全椒县界,南谯故城是也。” 《舆地纪胜》 卷42滁州县: 桑根山 “在全椒县西北十里”。《宋史· 高宗纪》: 绍兴四年(1134),“刘光世遣统制王德击金人于滁州之桑根,败之”。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北。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南谯州于此山西。
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 卷128滁州: “梁大同二年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居桑根山之西。今州西南八十里全椒县界,南谯故城是也。” 《舆地纪胜》 卷42滁州县: 桑根山 “在全椒县西北十里”。《宋史· 高宗纪》: 绍兴四年(1134),“刘光世遣统制王德击金人于滁州之桑根,败之”。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北。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南谯州于此山西。
①在今山西沁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43沁源县: “寒泉在县东北五十里青裹山上,……西南流入沁河。”②在今江西萍乡市东二十里。《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寒泉 “溉田甚广”。《方舆纪要》 卷87萍乡
在今宁夏隆德县西北。《资治通鉴》: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逾陇山,至西瓦亭,观马牧”。《清一统志·平凉府二》:“《旧志》,今隆德县西北四十里有牛营砦,相传牛邯军此,盖西瓦亭也。”古关名。唐原州七
在今广西鹿寨县南石路。《明史·地理志》柳州府洛容县:“东有平乐镇巡检司,治石榴江。后迁县东北中渡。”《清一统志·柳州府》:平乐镇巡司“在(雒容)县东十里石榴江。万历十四年迁于此(中渡)”。古水名。在今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南恩州置,治所在阳江县 (今广东阳江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东、阳西、阳春等市县地。十九年 (1282) 复改为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南恩州改置,治阳江
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西晋属河南郡。后废。北魏正光中复置,属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阳城郡治。隋属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为嵩州治。贞观三年(629)改属洛州
即今内蒙古磴口县驻地巴彦高勒镇。1950年磴口县迁治于此。集镇名。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南部、黄河北岸。粮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150。清同治年间袁姓在此开设三盛公油坊,故名。以种植蔬菜为主,盛产河套
即今安徽东至县北张溪镇。清《乾隆内府舆图》:建德县北有张溪镇。在安徽省东至县中部、黄湓河东岸。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溪,人口 1513。因黄湓河又名张溪,镇以溪名。1952年置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33东平州: 蚕尾山在 “州 (今州城镇) 北三十里。联络望山、卧牛诸山。下有小洞庭湖。又有黄华山、凤山,在其左右,群峰环抱,为州之胜”。
在今山西晋城市北二十五里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胡三省注:“巴公镇在晋城东北。”即今山西省泽州县北部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
在今江西吉安县西。《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九里岭隘“在府西七十里。山长九里,因名。其地平旷,近时常为营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