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县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属礼州。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 泸沽废县,“ 《志》 云: 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河道,谓路之险者,莫甚于泸沽县。于是架阁凿岩,更辟新道,即此也”。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后废。
古县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泸沽万户置,治今四川省冕宁县南泸沽。属礼州。明初废为巡检司。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属礼州。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 泸沽废县,“ 《志》 云: 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河道,谓路之险者,莫甚于泸沽县。于是架阁凿岩,更辟新道,即此也”。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后废。
古县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泸沽万户置,治今四川省冕宁县南泸沽。属礼州。明初废为巡检司。
即今安徽肥东县南长乐乡。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3:长乐集“(距城)六十里”。集镇名。在安徽省肥东县南部、南淝河下游东侧。长乐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100。因集南旧有三国赤乌年间建长乐寺得名。产稻、麦
即今江西万安县北百嘉乡。清时设汛。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上榔保。明属永顺宣慰司。清废。元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驴迟洞。属永顺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司。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土归流入永顺厅。
在今云南武定县北。《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乌龙河“在府北五里。源出禄劝州之乌蒙山,绕流经此,溉田数百顷,下流入于金沙江”。
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南十里三官殿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均州东南有三官殿市。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章水出其下,山南为南源,山北为北源。《山海经·海内东经》: “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 《明一统志》 卷58南安府:聂都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故名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之一,称喀尔喀东路,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明末,喀尔喀蒙古左翼首领硕垒始号车臣汗。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入侵克鲁伦河地区,硕垒玄孙乌默客随其叔台吉纳木札勒率众投附清朝
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甘戛西南。《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卷22: 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 四月,“辛丑,上自葫芦苏台察罕诺尔至喀喇芒鼐哈必尔汉驻跸”。
①又名九龙山。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商州》 引《雒南县志》:“当故县之西,故名。”②《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郑玄注:“西者, 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方舆胜览》
在今湖南东安县北。 《方舆纪要》卷81东安县:八十四渡山“山势重复,流水萦纡,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渡”。《清一统志·永州府一》:八十四渡山“在东安县(治今紫溪市镇)北一百五十里。山根迤逦不断四十余里,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