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城县

涪城县

①西晋改涪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晋书· 孝怀帝纪》:永嘉五年 (311),“李雄攻陷涪城,梓潼太守谯登遇害”。即此。东晋移梓潼郡于此。南朝宋复为涪县。

②南朝梁置,为始平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六十里花园镇。西魏为平城郡治,北周为安城郡治。隋开皇初改为安城县,十六年 (596) 复改为涪城县,属绵州,大业初属金山郡。唐武德初复属绵州,大历十三年 (778) 改属梓州。《新唐书·高仁厚传》: 中和四年 (884),东川节度使杨师立 “杀监军田绘,屯涪城” 即此。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 废入郪县。


古县名。(1)西晋改涪县置,治今四川省绵阳市东。属梓潼郡。东晋为梓潼郡治。南朝宋复故。(2)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三台县西北。为始平郡治。西魏为涪城郡治,北周为安城郡治。隋开皇初废郡,改县名为安城,十六年(596年)复旧名,大业时属金山郡。唐、北宋属梓州,北宋末、南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入郪县。


猜你喜欢

  • 拔延山

    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北与乐都县交界之拉鸡山。《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校勘记引 《礼仪志三》 作 “诏虞部置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明代改

  • 榆亚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安渡滩东北方。实为一断续的环礁,东西长约34公里,包括二角礁、浪口礁和线头礁等。中国渔民向称深筐,意为礁湖水很深。1935年公布名称为调查礁。1947年改名榆亚暗沙。

  • 大赤县

    元置,治所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后废。古县名。元置,治今云南省昆明市东长水。属中庆路。元至元中废入宜良州。

  • 庄晏村

    即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二十二里庄晏乡。清乾隆《武安县志》卷3里社:文章里有庄晏。

  • 六靖墟

    亦作陆靖墟。即今广西北流市南一百五十里六靖镇。

  • 朝阳寺山

    在今辽宁北票市东南。民国 《朝阳县志》 卷12: “朝阳寺山为啦吗洞山南行之系,距县百二十里。山前有庙曰朝阳寺,以庙名山。” 山有城,又名城子山。康熙年间于山上建塔,蒙古族称纳井塔。

  • 林皋堡

    明置,属宁夏左屯卫。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北林皋村。

  • 海安城

    即今江苏海安县。《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攻北齐,“戎昭将军徐敬辩克海安城”。即此。即今江苏省海安县。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徐敬辩攻北齐,克此城。明常遇春筑为砖城。

  • 南浦亭

    唐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桥步门外。《舆地纪胜》 卷26隆兴府: 南浦亭 “在广润门外。下瞰南浦,往来舟舣于此。在唐固已有之。王荆公诗云: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明置南浦

  • 石宝砦

    在今四川忠县东北长江北岸石宝镇附近。孤峰突起,巉石凌空,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印山、玉印山。清乾隆初,乡民创建岑楼,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重建。道光《忠州直隶志》卷1:“楼冠山巅,游人轳转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