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山
①亦名赤洪岭、赤谼岭、赤坚岭。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岚县交界处。《元和志》 卷14石州离石县: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
②又名国山。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三国志·吴书·孙亮传》: 五凤二年 (255),“阳羡离石山大石自立”。《寰宇记》 卷92宜兴县: 君山 “《舆地志》 云: 本名离石山……归命侯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阳羡封禅中岳,改名国山”。
①亦名赤洪岭、赤谼岭、赤坚岭。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岚县交界处。《元和志》 卷14石州离石县: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
②又名国山。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三国志·吴书·孙亮传》: 五凤二年 (255),“阳羡离石山大石自立”。《寰宇记》 卷92宜兴县: 君山 “《舆地志》 云: 本名离石山……归命侯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阳羡封禅中岳,改名国山”。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九十里。《舆地纪胜》卷49黄州: 春风岭 “在麻城县。岭多梅花,东坡自新息渡淮,由是岭”。
即今福建建阳市西南南槎。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置巡司于此。
即浮膺山。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北二十里小留镇。《春秋》:桓公十二年(前700)七月,“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南越赵佗都城。在今广东广州市内。《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番禺: “尉佗都”,即此。
隋建,在今陕西户县东南。《元和志》卷2鄠县:隋太平宫“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名之”。隋、唐行宫。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太平。隋建,“对太平谷,因名之”(《元和郡县志》)。《资治通鉴》:唐贞观十八年
唐贞元初建,在今湖北浠水县东北二里。《东坡志林》: 清泉寺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故名。《梁书·侯景传》:侯景“悉逼百姓及军士家累入台城内”。后梁武帝饿死于此。今习称鸡鸣寺北
唐代通海城路上的要站。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南十四里新安所。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清一统志·广信府》: 罗铜山 “在铅山县南五十里。宋政和中产铜。今废”。古山名。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南。北宋属铅山县。政和间产铜,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