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莫高窟

莫高窟

俗名千佛洞。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敦煌录》: “ (沙) 州南有莫高窟,在州二十五里。” 上下五层,高低错落,南北长约1600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 《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记载,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到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后不断建造和重修,至今仍保留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色塑像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发现藏经洞后,洞内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鄂登堡等人盗窃和破坏。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所有洞窟进行全面维修。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千米处。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今尚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宫殿。石窟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高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达40多平方米。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千米的画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 高 窟


猜你喜欢

  • 骨嵬

    又作苦兀、苦夷、库野、库叶、库页。指分布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 (库页岛) 上的民族。《元史·世祖纪》: 至元二十 一年 (1284) 八月,“辛亥,征东招讨司聂古带言: ‘有旨进讨骨嵬,而阿里海牙、朵剌

  • 茅津

    亦名陕津、大阳津。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二十里黄河北岸太阳渡村附近。春秋时,在茅戎境内,故名。《左传》: 文公三年 (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又称

  • 哈拉木头汛

    清置,属赤峰县。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七十里。清有千总外委驻守。“哈拉木头”,蒙古语意为黑树丛。

  • 大武垅社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东南玉井乡东北约二里竹围。旧为高山族大武垅社。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1:大武垅社“离府治四十里” (高拱乾《台湾府志》作“离府治六十里”)。

  • 浸潭墟

    即今广东清新县西北浸潭镇。清设浸潭汛,有守备驻防。

  • 保定道

    1914年由范阳道改置,属直隶省。治清苑县 (今河北保定市)。辖境约当今河北雄县、安新、高阳、蠡县、饶阳、武强、深州以西,涞源、易县、涞水、高碑店以南,赞皇、元氏、栾城、藁城、晋州、辛集以北地区。19

  • 武陶侯国

    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中部。东汉废。

  • 大团山

    在今辽宁兴城市西三十里。明时山下有团山堡。《方舆纪要》卷37宁远卫:大团山在“卫西北三十里。中高四下,固守之,可断北寇出没之道。今团山堡置于此”。

  • 盐茶厅

    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海喇都堡置,属固原州。治所即今宁夏海原县。同治十二年 (1873)改置海城县。

  • 千秋观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清一统志·绍兴府一》:鸿禧观“在会稽县治东北三里,即唐贺知章宅,置为观,名千秋,宋改今名,为朝官典领之地。明永乐中,又改为明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