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草湖

青草湖

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北四十里,为武昌湖东半部。《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漳湖” 条下: 武昌湖 “又东十里为青草湖,相接者曰白上湖,会上流诸水,其涨弥天,又东北汇于漳湖,导流为埭沟河,达府西皖口入江”。

②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部。《水经·湘水注》: “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 《初学记》 卷7引盛弘之 《荆州记》: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 《方舆胜览》 卷29岳州: 青草湖 “一名巴丘湖。北洞庭,南潇湘,纳汨罗之水,自昔与洞庭并称”。


(1)古湖名。(1)在今安徽省望江县西北。东与白土湖相连,南通武昌湖。今湮废。(2)又称巴丘湖。在今湖南省洞庭湖东南部,为湘江所汇。一说因湖南省有青草山得名;一说冬春水涸,此湖先干,青草生焉,故名。《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援军止于青草湖不进,即此。唐、宋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与洞庭湖相连,故杜甫《夜宿青草湖》诗有“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句。唐时亦称洞庭湖为青草湖,见《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湖一《叙事》。(2)今湖名。在台湾省新竹县南。为拦截客雅溪而成的人工湖。丘陵环绕,中有小岛,湖形狭长弯曲。青山碧水,既具灌溉之利,亦为泛舟垂钓佳处。环湖附近有孔明庙、灵隐寺、法王寺、清泉寺、极乐殿、纳骨塔寺,尤以灵隐寺建筑占地较广,景物秀丽。游人到此,有置身杭州西湖之感。


猜你喜欢

  • 艳城

    唐石汗那国都城。在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 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龙朔元年 (661) 为悦般州都督府治所。

  • 留谷城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筑,即今陕西宝鸡市。隋大业十年 (614) 陈仓县移治于此。唐改名宝鸡。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周书·武帝纪》:天和元年(566年),“筑武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诸城,以

  • 美良川

    又名美阳川、秦王涧。在今山西闻喜县南。《新唐书·刘武周传》: 武德二年 (619),“敬德还浍州,王邀战,破之于美良川”。即此。在今山西省夏县北。《旧唐书·太宗纪上》:唐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

  • 昌都剌城

    即今新疆昌吉市。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117 《西域土地人物略》: 昆迷失 “其北有池,有昌都剌城”。

  • 临晋县

    ①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西汉属左冯翊。东汉末移治今大荔县。三国魏为冯翊郡治。西晋改名大荔县。北魏初复名临晋县,太和十一年 (487) 改为华阴县。②北魏太安二年 (456)

  • 飞云渡

    在今浙江瑞安市南飞云江上。《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飞云渡在“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渡”。

  • 蓝口站

    元置,在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明改为驿。

  • 沮中

    亦作柤中。指今湖北南漳、宜城两县蛮河流域一带。一说今湖北沮河上游地区。《晋书·宣帝纪》: 魏正始二年 (505),“ (吴) 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隲掠柤中,帝请自讨之”。《水经·沔水注》: “

  • 花山银场

    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元丰九域志》卷1:唐州湖阳县有花山银场。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安重进进军至花山,即此。

  • 苏阳堡

    即苏洋堡。今福建福安市南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