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清置,属安吉县。即今浙江安吉县北梅溪镇。《吴兴掌故集》 卷13: “安吉之梅溪以梅得名。”1951年至1958年安吉县治此。(1)在浙江省安吉县东北部,邻长兴县。面积61.6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
即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丁卯桥。《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丁卯桥“在城南。晋褚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后人构桥,因名。许浑别墅在其侧”。许浑诗集亦名《丁卯集》。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郁江右岸下湾镇。唐为常林县治。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桂平县图:西南有下湾墟。
一作宏政县。辽世宗时置, 为宜州治。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东北二十五里。金属义州,移治今义县。元废。古县名。辽世宗置,治今辽宁省义县。为宜州治。元废。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三十八里淮河中。《南齐书·魏虏传》:建武二年(495),魏主宏攻钟离不拔,“乃分军据邵阳州,栅断水路,夹筑二城。右卫将军萧坦之遣军主裴叔业攻二城,拔之”。《梁书·武帝纪》:天监六年(
①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改高陵县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县城西南一里。北魏迁治今高陵县城,为冯翊郡治。隋大业二年 (606) 复名高陵县。②南朝宋大明元年 (457) 侨置,属冯翊郡。治所
在今浙江鄞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鄞县:长塘堰“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百丈堰,江河夹流其下”。
1914年改永康县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北中东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1年撤销,并入扶绥县。古旧县名。明成化八年(1472年)改永康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北。属太平府。
在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2:大武笼山“在马鞍山西北。尤高耸”。乾隆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作“大武垅山”。山下有大武垅社,山因社名。
元初改胡里改路置,属女直水达达路。治所在胡里改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中下游东岸一带。明改置忽儿海卫。元改胡里改路置,治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