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东门司

内东门司

官署名。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改内东门取索司置,设勾当官四人,以人内内侍充任,掌检查宫禁人物出入,承接实封机密奏牍、内外功德疏及回赐僧尼、道士等,排办宫廷修造、筵宴之事。按时发给皇亲衣物节料,向有关机构索取宫廷所用宝货。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分四案,置吏十九员。南宋沿置。


官署名。宋置,属入内内侍省。原名内东门取索司,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称内东门司。掌检查宫禁人员、物品出入,承接机密实封奏牍、内外功德疏及回赐僧尼、道士等物。凡宫中须索、修造、宴设,皆先期排办;若太医诊视,则引押入内;并按时发给皇亲衣物节料。设勾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充任。

猜你喜欢

  • 知南院大王事

    官名,辽朝置。辽朝官府,分北院和南院,各置大王一人,称北院大王(或北大王)和南院大王(或称南大王),南院大王分掌部族军民之政,主理民。知南院大王事为南院大王之佐官,佐南院大王掌部族军民之政,主理民。北

  • 休官大都统

    官名。十六国西秦置,掌管陇西少数民族休官部事务。《资治通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权千成为秦所逼,请降于金城王(乞伏)乾归,乾归以为东秦州刺史、休官大都统、显亲公。”胡三省注: “休官

  • 通阜司郎中

    官名。清末度支部通阜司主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三人,正五品,奏补。掌管本司事务。

  • 东北路统军使司

    即“东北路都统军使司”。

  • 司刑少常伯

    官名。即刑部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刑部侍郎。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刑部侍郎为司刑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参看“刑部侍郎”条。

  • 三互法

    汉朝任用地方官吏的一种避讳制度。据《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三互法即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互为官。但此制似为三互法以前的情况,三互法应较此更为严格,目的是限制官吏结党营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后

  • 果子都监、同监

    官名。金于尚药局置果子都监、同监,掌给受进御果子,员额各一人。

  • 税钱使

    使职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曾以御史大夫王翊充诸道税钱使,催征榷酤之利。

  • 校考

    官吏考课方式之一。唐代考课之制分为司考与校考。司考为初考,由诸司长官进行,考定后送尚书省总考,皇帝并派使臣以检核之,称为校考。校考的标准,流内官与流外官各不相同。流内官叙以四善,辅以二十七最。其考核等

  • 纠察漕运监察御史

    官名。金置,《金史·河渠志》载:“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尚书省以景州漕运司所管六河仓岁税不下六万余石,其科州县近者不下二百里,官吏取贿延阻,人不胜苦,虽近官监之亦然。遂命监察御史二人往来纠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