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行参军

行参军

官名。三国至唐俱置。晋初制度,中央除拜者为参军,诸府自辟者为行参军。晋末以后行参军亦可除拜,唯品阶例低于参军。①三国蜀诸葛亮丞相府所置,无固定职掌。两晋、南朝、北魏、北齐公府、将军府、州府亦置,不署曹,员额不定。北魏从七品上至流外,北齐从七品至八品。隋朝王府、诸卫率府、诸州置,员三至六人,正八品上至视从九品,炀帝改为行书佐。唐初复旧,后又改为参军事,唯王府仍置四人,从八品上,掌出使监察。②南朝齐、梁、陈、北魏、北齐、隋公府、将军府、州府僚属列曹中法、墨、田、铠、集、士等曹置为长官,皆冠以曹名。品秩例高于不署曹之行参军。梁三班至流外五班,陈八品至九品,北魏七品上至九品,北齐七品上至八品上,隋从七品至视正九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行书佐。宋朝亦置,但存其名而罕除授。


官名,也称行参军事,掌参议军事或专负责某事。详“行参军事”条。

猜你喜欢

  • 中涓大夫

    官名。金、元内侍阶官。金二十五阶之第十一阶,秩正六品下。元十四阶第六阶,从四品。官名。金代为正六品下内侍官,元代为从四品内侍散官。见《金史·百官一·内侍》、《元史·百官七·内侍散官》。

  • 左行人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 (1380) 于行人司置。左、右行人,从九品。初位在行人下,寻改行人为司正,左、右行人为司副,更置行人三百四十五人,后减至三十七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征聘及慰问、赈

  • 内府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内府中士二人,凡四方所献的玉帛金玉齿革兵器及一切珍贵的器物,都由内府收藏。凡出使四方的使节,由内府送交供给;王赠赐诸侯的礼物,王与冢宰赠予四方的礼物,亦由内府供给。北周天官府太

  • 负侯

    官名。周朝诸侯行大射礼时的执事小吏。《仪礼·大射》: “司马师命负侯者,执旌以负侯。”

  • 四帐将军

    官名。见“四帐都详稳司”。

  • 良醖署署正

    官名。为良醖署长官。详见“良醖署”条。

  • 土方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土方上士五人,下士十人,主管四方邦国的土地。北周依其制置土方中士,正二命;土方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职方中大夫。

  • 廉察使

    ①使职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左、右肃政台每年秋季所发之使,以四十八条纠察州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废。②金朝主管廉访检察的官员。地方官员上告冤狱等事,多由朝廷派遣廉察使处理。

  • 司门大夫

    官名。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司门郎为司门郎中,高宗龙朔二年改为司门大夫;掌门籍关桥等。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司门郎中》。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司门郎中为司门大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

  • 同佥徽政院事

    官名。元置,为徽政院的佐官。见“徽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