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

官名。秦、西汉为郎官加 “给事黄门”省称。亦称“黄门郎”,无员数。为中朝官员,给事于宫门之内,侍从皇帝、顾问应对,出则陪乘。与皇帝关系密切,多以重臣、外戚子弟、公主婿为之。东汉与给事黄门合为一官,遂成为“给事黄门侍郎”省称。魏晋至隋初因之,为侍中省或门下省次官,位颇重要。参见“给事黄门侍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去“给事”置为门下省次官,设二员,正四品上。唐朝沿置。玄宗以后侍中渐成空衔,门下省事务实由其主持,任职者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出任宰相。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东台侍郎,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名鸾台侍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门下侍郎,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旧。代宗大历二年(767)又改为门下侍郎,并升秩正三品。参见“门下省”、“门下侍郎”。


1、官名。秦和西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到东汉才始设专官。《后汉书·百官三·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六百石。”注:“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

2、南北朝以后,因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到唐朝,为正三品,与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大祭礼则从,舆则奉中。

3、唐高宗龙朔二年改黄门侍郎曰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玄宗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肃宗乾元元年复称黄门侍郎。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

猜你喜欢

  • 书记处

    官署内部机构。北洋政府设置,设于平政院与肃政厅者,处内均分设记录、文牍、会计、庶务四科,设于总检察厅者处内分设文牍、统计、会计、庶务四科。各官署书记处均由书记官分理科务。

  • 绥德将军

    杂号将军名,汉置,掌征伐。《后汉书·马援传》:“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

  • 阿思哈尼昂邦

    满语官名。汉译为“侍郎”。

  • 骠骑将军

    官名。骠亦作票。西汉武帝置为重号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秩万石。东汉位比三公,地位尊崇。魏、晋南北朝沿置,居诸名号将军之首,仅作为军府名号,加授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无具体职掌。魏、晋、宋二品,开府者位从公

  • 左武卫将军

    官名。隋朝十二卫将军之一,置二员,从三品,佐大将军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二员,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

  • 王府待读

    官名。北周始置,《隋书·长孙平传》记长孙平“仕周,释褐卫王侍读。”唐亦于亲王府置侍读,无固定员额。

  • 司戎太常伯

    官名。即兵部尚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兵部尚书。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参看“兵部尚书”条。

  • 伯王

    伯王即霸王。《汉书·项籍传赞》:“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由羽出,号为伯王。”注:“伯读曰霸。”

  • 礼部员外

    官名。渤海国右六司礼部属官,位郎中下。

  • 民政部参议

    官名。清末民政部之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 改巡警部参议设。正四品,左、右各一人。掌参议厅,任一部谋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