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冠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①一作数术。术,方法;数,气数。用卜筮、占候等方法观察自然现象之变化,以推测人事之吉凶祸福。兴于秦汉,和阴阳五行学说盛行有关。《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刑)法为术数,称:“数
书名。上海自由社编辑。六册。收孙文、黄兴、赵声、林觉民、喻培伦、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彭家珍、熊成基、陆皓东、史坚如等传一百六十九篇。主要介绍革命党人1911年以前事迹,部分人物传附有照片、生平轶事及
官署名。金置,掌劝课天下力田之事。泰和八年(1208)罢,贞祐间复置,兴定六年(1222)改司农司。设使一员,正三品;副使一员,正五品。元改立劝农司。参见“劝农使”。
即“西魏废帝”。
即“朱瞻垲”。
官署名。明建文元年(1399)更定官制,于太子官署詹事府下增置,设资德一人、资善二人,下设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典籍各一人。成祖即位废。
官署名。简称山东行院。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由山东统军司改置,掌管山东诸军。设行枢密院副使、判官等职。十年,改为淮西等路行枢密院。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复置山东行院,掌山东诸军征讨、屯田等务
?—1265南宋眉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字存斋。魏了翁弟子。嘉定进士,对策即极言宰相史弥远之过。助李心传修纂《四朝会要》和《中兴四朝国史》。入对,言大臣不公不和六事,陈备边三策。出为吉州通判,转衢州。
①战国赵武灵王置。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辖境缩小。东汉属并州。东汉末废。②唐天宝元年(742)改云州置。治
官署名。或名提举坑冶司。宋代置,掌收山泽之利,鼓铸泉货,以供国家之用,设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等官领之。凡地利所入及铸钱,岁有定额,视其盈亏而行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