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两都之战

两都之战

元代天历初年的皇位争夺战。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病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八月,留守大都(今北京)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和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发动兵变,遣使迎立武宗海山次子图帖睦尔。九月,即帝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同月,辽王脱脱、梁王王禅、左丞相倒剌沙等亦于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帝位,改元天顺。大都与上都各拥一帝,形成对峙局面。河南等行省支持大都政权,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则先后起兵响应上都。双方展开激战。燕铁木儿督军力战,上都军于大都城下屡次受挫。十月,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与齐王月鲁帖木儿乘上都守备空虚,自辽东出兵,进围上都。倒剌沙出降,被诛。阿剌吉八不知所终。王禅兵败逃遁,脱脱被俘杀。两都之战以大都政权获得全胜而告终。

猜你喜欢

  • 巴列

    专指女奴隶。亦作“列罗歪”。见“阿比”(1190页)。

  • 纳葛里

    辽、金时地名。女真语,“居室”之意。女真族本迁徙无常,至金献祖完颜绥可时乃徙居海古水(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北海沟河),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楝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纲葛里。随着定居和居室的出现,反映客观存在的

  • 慈爽

    唐代南诏行政衙署名。为中枢※九爽之一。“爽”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省”或后来的“部”。《新唐书·南诏传》谓:“慈爽主礼”,即掌管内外各种礼节及仪式等,类似中央王朝的礼部。主官由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任。

  • 布央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壮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谷拉乡和广南底圩附近的村寨中。说布央语的共约两三千人。除部分老人和小孩外,布央人大都会说汉语西南官话和附近的

  • 富僧阿

    ?—1775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舒穆禄氏。雍正二年(1724),由拜唐阿累迁至头等侍卫。乾隆初,历官成都、三姓、宁古塔副都统。二十八年(1763),擢黑龙江将军。任内加强边疆守卫,先后派副都统湖尔

  • 康熙

    ①清圣祖玄烨年号。1662—1722年,凡61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圣祖玄烨(622页)。

  • 瓜藤亲

    土家族婚俗。亦称扁担亲、骨种等,即姑舅表亲。姑家之女先得由舅父家迎娶,舅父家不娶,方可嫁于外人。此俗源于原始的两合族外婚制,为血缘婚、亚血缘婚制残余。此类婚俗在苗、布依、侗、水等民族中也有遗存。仅名称

  • 阿柴

    吐蕃对吐谷浑的称呼。参见“吐谷浑”(766页)。

  • 好地平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境。宣德三年(1428),其族僧人容中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彩币表里等。后,其首领及宗教上层常遣人来朝,或亲自赴京,贡马及方物,与明中央保持密切政治、经济往来。自成

  • 叱卢乌孤跋

    晋代鲜卑叱卢部首领。见“叱卢”。(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