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人口14502人(1990)。族名源于14世纪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1312—1340年在位)。汉籍文献译称为“月即别”、或“月祖别”。为16世纪初年昔班后人及其属众与中亚地区定居居民融合后形成。曾相继在中亚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国。因善于经营,商业发达,与中国明、清两朝贸易往来频繁。经常将中国内地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大黄等特产运销中亚及俄国,又将中亚及俄国特产贩运中国新疆等地。由于往来密切,自18世纪初年以后,移居新疆的人渐次增多,常被冠以“浩罕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等称号。大部分居住城市,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主分散布于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伊犁、塔城等地。手工业生产以丝织业最发达,尤以莎车最繁盛。也有少数析居于南疆各地的县、市郊区从事园艺,种植蔬菜、瓜、果等作物。分布在北疆牧区的,多与哈萨克族杂处。喜聚族而居,凡其分布区域,大都集中居住于同一街区或同一居民点。信仰伊斯兰教。操乌孜别克语。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因人口较少,加上与维吾尔等各族人民长期错处,故居住于城乡的人,也常用维吾尔文;居住于牧区的人,则多兼用哈萨克语文。性善歌舞。民间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服装艳丽,喜戴花帽。主要吃牛、羊、马肉,乳制品和好茶。忌食猪肉。文化教育发达。

猜你喜欢

  • 伯德梅和尚

    ?—1195金大臣。泰州(治今吉林洮安东)人。奚族(一说女真)伯德氏。正隆五年(1160),充护卫,授曷鲁碗群牧副使。复召为护卫十人长,累迁复州刺史。明昌(1190—1196)初,任西北路副招讨,历秦

  • 郭密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分上、下郭密。辖9小族:朵让、江拉、多剌、登楞、焕木、质盖、作什纳、当加呼却、贺加尔,有千户1员,百户9员,属民4000余户。居黄河北岸。上郭密地膏沃,耕牧并行。下郭密地贫瘠,

  • 突欲

    见“耶律倍”(1303页)。

  • 清稗类钞

    类书名。近人徐珂(浙江杭州人,字仲可)辑。48册(卷)。采各家文集、笔记数百种及报章等有关清朝掌故、轶事汇集而成,对典制、名物、轶事略有考证。分时令、地理、外藩、外交、礼制、度支、教育、战争、吏治、种

  • 隋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隋唐魏征(580—643)、长孙无忌(?—659)等奉敕监修,参加执笔者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85卷,包括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入唐官至侍

  • 文麟

    ?—1876清朝将领。字瑞圃。满洲正蓝旗人。兀扎拉氏。道光二十二年(1842),考取内阁中书,迁侍读。咸丰八年(1858),官甘肃兰州道,调镇迪。同治四年(1865),参与镇压回民反清斗争,坐擅离职守

  • 白崇禧

    1893—1966原国民党桂系将领。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十四岁投身军界,先后就读于广西初级陆军学校、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桂军第一师三团见习军官,后升上尉连长。1921—

  • 盖吴起义

    北魏统一北方后,不断加重对各族人民的压榨与奴役,陕西渭北高原的各少数民族受害尤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人盖吴于九月起兵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东南),反抗北魏,自号天台王,置百官。派部落帅白

  • 儋林

    古族名。参见“林胡”(1291页)。

  • 安德州

    唐宋时期邕州所属羁縻州。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安德乡。皇祐二年(1050),侬峒首领侬智高在此建立“南天国”。宋、元因之,属来安路。清属归顺直隶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