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语

仡佬语

我国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和毕节地区的某些县内;另外,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专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少数仡佬族居住。人口总数约5.38万(1982年);使用本族语言的约有6千余人,其余多数人已转用汉语。不少人还兼通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语分为稿、阿欧、哈哈和多罗4个方言。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异很小。无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的特点有:语音各地的声母数量不一,如大方的普底多达47个,关岭的麻垇只有22个。绝大多数地区,都有pl、vl、kl、pπ、phπ、vπ、mπ、qπ、mpl、kl等复辅音声母。有的地方有带前鼻冠的塞音、塞擦音声母nt、 nts、nt、k。韵母一般都有i、e、a、o、u 5个单元音韵母。有些地方有ε和ə;少数地方有ə和y。元音不分长短。有—n、—两个鼻音韵尾。仡佬语的声调一般有4—6个,少数地方只有3个。声调与声母有严密的制约关系。由于汉语借词的增加,使仡佬语的语音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新的声母和韵母,在只有3个声调的地方,都增加一个专拼汉语借词的声调。总的来说,韵母增加得多,声母和声调增加得少。语法: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能受各种实词的修饰,除数量词组修饰名词,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被修饰名词之后。复合数词11~19的表示法在稿方言里比较特殊,和量词连用时,是个位数在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的词序是“三个十”。否定副词作状语时在中心词之后。有很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单音节词占多数,复音节单纯词很少。复合词中的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附加意义,有两种构词方法,一种是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另一种是由基本成分加附加成分构成。附加成分有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两种。有关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现代汉语借词很多。有相当丰富的并列四音格。各方言的词汇有较大的差别。操不同方言的仡佬族,都不能用自己的方言与对方通话。

猜你喜欢

  • 蒙哥

    1208—1259蒙古国第四代大汗。又译蒙格、忙该,蒙古语意为“长生”。乞颜·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母唆鲁和帖尼。自幼养育于伯父窝阔台汗处,随从出征,屡立战功。太宗二年(1230),

  • 倴盏

    见“塔察儿”(2159页)。

  • 哈剌阿思兰都大

    蒙古国时期高昌畏兀儿人。玉龙阿思兰都大之子。高昌“巨室”,“都大”即“巨室”之意。成吉思汗四年(1209),畏兀儿亦都护巴尔术阿而忒的斤战胜蒙古夙敌蔑儿乞部脱脱子忽秃后,遣其与察鲁等4人向蒙古奏捷。后

  • 撒剌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萨喇卫,并说清代萨喇河,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南,与图们江布达山相近。

  • 元裕宗

    见“真金”(1818页)。

  • 裴满胡挞

    即“裴满达”(2448页)。

  • 钦顺皇帝

    见“耶律李胡”(1312页)。

  • 格节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又称“癸伙”、“给伙”,汉称“官百姓”或“白彝”。隶属于土司、土目。有权占有财产,可以在土司、土目管辖范围内自由迁徙。耕种的土地,名义上归土司、

  • 朝鲜《李朝实录》

    书名。李氏朝鲜的编年体资料长篇。朝鲜官修。有两种版本:一为1953年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据其所藏刊印,题名《李朝实录》,共56册,1789卷。每朝后附行状、纂修官、解说不等。一为1959年中国科学

  • 立功报国可汗

    即“默啜”(25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