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诏

南诏

古国名。又称蒙舍诏。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乌蛮※六诏之一。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渠帅独逻(又名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开首府于蒙舍川(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龙宇图山)。受唐封巍州刺史。从此,屡受唐封,对唐贡献不绝。传至其孙※皮逻阁(蒙归义),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前,在唐朝支持下,相继征服、兼并蒙嶲、越析、浪穹、施浪、邆赕五诏,统一六诏。是年,击败吐蕃、洱河蛮。二十九年(741,一作二十七年)迁治太和城(云南省大理市旧县城南十五里太和村)。其子※阁罗凤又兼并东爨西爨地区,成为雄踞其时中国西南部的一大政治势力。大历十四年(779),第六世王异牟寻迁治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旧县城西)。除一度依附吐蕃,与唐战争,进围成都外,大部时间同唐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唐朝授予的台登郡王、云南王、南诏王等封号。最盛时统辖云南全境、川南、黔西及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冶铁技术较发达。吸收巴蜀地区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仿唐朝部分官制,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赴长安(今西安市)、成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通用汉文。尊崇佛教,信奉道教。初期、中期处于奴隶制阶段,后期向封建制转化。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权臣相国郑买嗣乘南诏王舜化贞新卒(一说为郑所杀),诛其太子及王室成员800余人,自立为王,建大长和国。南诏亡。历传13王,凡254年。(图表见右边)

附:南诏世表

猜你喜欢

  • 杨朴

    ①东汉末年武都氐族首领。又作杨濮、杨璞、杨仆、杨阜。自称武都氐王。时群雄割据,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无所统。曹操以其为武都太守,招集流亡,民赖以安。延康元年(220)七月,率族人内附,居于汉阳郡(

  • 僧人功德司

    见“出家功德司”(569页)。

  • 善禄

    ?—1854清朝大臣。蒙古正兰旗人。图博特氏。嘉庆十六年(1811),由拜唐阿擢兰翎侍卫。二十一年(1816),迁三等侍卫。道光六年(1826),调直隶巩华城都司。二十一年(1841),升督标中军副将

  • 小如者部

    即“小如者室韦”(152页)。

  • 马脚秆

    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云南文山、广南、马关、西畴等地。在重大节日时食用。制法:用糯米稻草灰加入适量水份,将糯米浸泡其中,使其成黑色糯米,再加入腊肉丝、八角粉、草果粉、香菜、油、盐、姜、葱等,搅匀,然

  • 宁朔州

    唐羁縻州名。故地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唐开元三年(715),附唐之吐谷浑部落徙至河套南朔方之地,因以置州。隶夏州都督府。

  • 色目人

    元朝划分的四种民族等级之一。此词源于唐代,意为“各色各目”、“诸色名目”、“种类”等,有时亦指“姓氏稀僻者”。元代成为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将治下臣民大体按

  • 城塔村古城

    西夏遗址。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东胜县东哈什拉沟北侧。城呈长方形,长490米,宽436米,现仅存东南角残墙。出土文物有宋、金时期铜钱,残砚、陶瓷片等。该城属西夏版图,为西夏后期城堡遗址。

  • 秃巴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唐代称都波。其居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与乞儿吉思、撼合纳等部相邻。以狩猎经济为主,冬季“跨木马逐猎”。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

  • 草塘安抚司

    土司名。明洪武五年(1372)置。隶四川播州宣慰使司。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宣德七年(1432),所属谷撒等41寨少数民族举众反明,为总兵陈怀征服。景泰三年(1452),臻、剖、五坌等地苗民与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