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剌嗔

哈剌嗔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哈剌赤”。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拖雷奉父命出征马鲁(在今阿富汗西北),曾将该部人征入蒙古军队。窝阔台时,钦察人班都察举族归降蒙哥。忽必烈时代,班都察“尝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刺赤”。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命土土哈“率哈剌赤万人”,成为该部的世袭领主。土土哈及其子床兀儿、孙燕铁木儿、重孙唐其势、塔刺海等在元朝政治斗争中起过非常作用。入明,称“哈刺嗔”。瓦刺领主脱欢称雄漠北,该部属之。脱欢卒,其子也先与岱总汗脱脱不花争权,该部投脱脱不花。孛来领该部崛起于蒙古,曾参与护送元裔伯颜猛可(孛罗忽)逃离瓦刺至兀良哈部。景泰五年(1454),击杀瓦刺领主阿刺知院,众至数万,立脱脱不花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可汗,自任太师,控制蒙古实权,势力所及,西至河套,东至兀良哈三卫及女真地区,并单独与明朝通使贡马。成化二年(1466),孛来被翁牛特部的毛里孩杀害,该部归入右翼永谢布万户,由亦不刺统治。正德元年(1506)后,在亦不刺率领下进入河套。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大败右翼,永谢布万户10营溃散,唯该部独全。后被巴尔斯博罗特第四子昆都力哈(巴雅思哈勒)占据,成为世袭领主。嘉靖(1522—1566)初,由河套迁往宣府塞外。约嘉靖二十六年(1547),察哈尔部东迁辽河流域后,与俺答汗长子辛爱黄台吉进占其旧牧地,是俺答汗称霸蒙古的得力助手。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和平协议,受明封为都督同知,职位仅亚于俺答汗。在张家口与明朝互市。后又向东发展,控制朵颜卫等,并与之混合结亲。崇祯元年(1628),被察哈尔部林丹汗征服,部分并入朵颜卫,朵颜卫改称喀喇沁。不久,归降后金。入清后通译称喀剌沁。据《西域图志》载,准噶尔前后12鄂托克中,亦有喀喇沁鄂托克。昆都力哈世系如下:

昆都力哈一摆三勿儿威正台吉(黄把都)—白洪大台吉一打利台吉

猜你喜欢

  • 隆武寺

    见“隆务寺”(2136页)。

  • 凿齿

    古代东夷和百越诸族的一种习俗。亦作拔齿、打牙。迄今发现最早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江苏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人推断此俗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儿童进入成年的一种标志。据文献和有关社会历史调查报

  • 石豹

    即“石皇玺”(452页)。

  • 大茂庆

    即“大诚庆”(84页)。

  • 邵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邵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现在使用人口只有2百多,居住在日月潭南面德化社(原卜吉社)和大平林。现邵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闽南话要比使用邵语多,大多数年轻人已不说邵

  • 函永

    佤语音译,意为“管寨子的人”。参见“扩”(753页)。

  • 牂柯考

    贵州古地考证。1篇。清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汉族)撰。内容详考古“牂柯”(国、江、郡)的来源、盛衰史事,观点与其师长莫与俦※《牂牁考》一文大同小异。为研究贵州古地古族

  • 解爱娄

    即“解忧”(2373页)。

  • 施望欠

    唐代六诏之一施浪诏王。乌蛮。为见于史载之施浪诏第一世王。统领今云南洱源三营及鹤庆、剑川一部分,王居牟苴和城。为摆脱孤立地位,联合邆赕诏王※咩罗皮,抗拒南诏王皮逻阁(又名蒙归义,728—748年在位)的

  • 西堡长官司

    土司名。元属普定路,隶云南。明初属普定府,后改为安顺州,隶四川。洪武十九年(1386),置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六枝县北。仡佬族多居于此。明洪武十五年(1382),仡佬族聚众1万5千余人攻普定。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