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哇贝孜
吐蕃著名大译师。全称嘎哇室利古德热格希达松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与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并称“嘎、久、祥”、“三少译师”。译有佛经《圣言宝论》、《三相简述》及《外境所念除欲》等。所译佛经在《布顿佛教史》中有详载,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根本续及后续等》、《因轮一滴论》,另有《普贤行愿王经注》、《十地王经释注解》等。是吐蕃第一部梵藏对照佛教《大辞汇》(即《翻译名义大集》)编者之一,此书今存。
吐蕃著名大译师。全称嘎哇室利古德热格希达松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与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并称“嘎、久、祥”、“三少译师”。译有佛经《圣言宝论》、《三相简述》及《外境所念除欲》等。所译佛经在《布顿佛教史》中有详载,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根本续及后续等》、《因轮一滴论》,另有《普贤行愿王经注》、《十地王经释注解》等。是吐蕃第一部梵藏对照佛教《大辞汇》(即《翻译名义大集》)编者之一,此书今存。
见“保惠城”(1682页)。
?—1773清代四川小金川土司。藏族。土司※泽旺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暗结大金川土司郎卡围攻革什咱官寨,逐土司色楞敦多布。三十一年(1766),同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侵掠鄂克什土司地。三十五年(1
见“曷苏馆”(1652页)。
汉人为吐蕃之吏者,称为“舍人”。据《因话录》载:“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便充所在役使,辄黥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臂,以候赞普之命。得华人补为吏者,则呼为舍人”。这种舍人多通文墨,深得吐蕃信任,是时有
?—约1751清朝将领。直隶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回族。其先出自新疆回部。乾隆二年(1737)中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后历任福建兴化(蒲田)副将,及河南南阳、福建海坛、漳州诸镇总兵。十三年(
行政区划名。清置。明属镇溪千户所、崇山卫地,隶辰州府泸溪县。清雍正元年(1723),置厅,治所在今湖南花垣南。嘉庆元年(1796)升直隶厅,七年(1802),移治花园堡(今花垣)。辖有苗族村寨228个
1873—?近代蒙古族学者。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出生农民家庭,幼年家贫,无力入学,以勤学好问,粗悉蒙文。光绪十六年(1890),以寒门子弟被破格擢任苏木章京。
明代藏区部落名。隶属松潘卫(治今四川松潘县)。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在其族地置阿昔洞簇长官司,任命当地部落首领为长官。参见“阿昔洞簇长官司”(1248页)。
辽代回霸女真诸部之一。因居辽黄龙府境内而得名。分布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带。辽道宗大康八年(1082)三月,其部长术乃率部民附辽。辽在其地设黄龙府女直部大王府,予其首领大王官号及印绶,使管理其民。金初,被
门巴族妇女服饰。门巴语音译,意为“披挂在背部的整张毛皮”。相传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背披毛皮,当地妇女竞相仿效,后相沿成俗。一般为牛犊皮,岩羊皮或麂子皮等,以周围有白毛者为佳。民间以为妇女出门必须披挂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