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主兀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昔只兀惕。蒙古尼伦诸部之一。与成吉思汗所出之乞颜、孛儿只斤氏同源。据《史集》载,其始祖为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第三子抄真。依《元朝秘史》载,其始祖为海都之叔纳臣之子失主兀歹,以人名为氏。钦察汗国蒙格秃那颜、扯儿客思等重臣即出自该部。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昔只兀惕。蒙古尼伦诸部之一。与成吉思汗所出之乞颜、孛儿只斤氏同源。据《史集》载,其始祖为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第三子抄真。依《元朝秘史》载,其始祖为海都之叔纳臣之子失主兀歹,以人名为氏。钦察汗国蒙格秃那颜、扯儿客思等重臣即出自该部。
邓至羌国开国主。《通典》作像舒理。白水羌人。先世邓至为部落首领,遂以邓至为部落名。《北史》、《魏书》则称“因地名号”。世为部落首领。晋末(刘)宋初,吐谷浑强大,部众受到威胁,遂联合诸羌部,建邓至国,自
1840—1891清末大臣。宗室贵族。满族,爱新觉罗氏。号朴庵。道光帝第七子。异母兄咸丰帝即位,封醇郡王。同治帝即位,选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十一年(1861),参与慈禧太后与奕訢发动的
1857—1914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派的创始人。原名春生,字公惠,号慈祥,经名叶海亚,道号“西极园”。甘肃临潭汪家咀人。回族。父马元,为阿訇,幼承家学,入私塾,攻读儒学,由拔贡而中秀才。原系“花寺”门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
匈奴单于的姓氏。见“挛鞮氏”(1922页)。
约1778—1858清代新疆喀什噶尔大阿訇。号斜黑阿浑(訇)。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阿斯图阿尔图什庄人。阿帕克和卓墓掌管人。清道光六年(1826),暗结张格尔,抱经起誓,随同作乱。张格尔兵败后,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作都备伯克、都贝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征收2千户范围的粮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1714—1777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刀金宝之弟。雍正七年(1729),兄卒,诸子不才,清廷委其为宣慰使。乾隆三十年(1765),以孟艮土司兄弟不和,
唐代党项首领。约生于隋唐之际。折氏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唐武德年间(618—626),由代北(指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迁入河西府谷(今陕西府谷),为河西折氏始祖。其后世历仕麟(今陕西神
地名。即今四川金川县。位于大渡河上游。其南为三阿坝、三鄂罗克土司牧地,西北为单东土司,西南为属明正司,东为小金川。隋唐为金川夷部,曾置金川县,垂拱(685—688)初,没于吐蕃。明代封金川寺僧为演化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