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奕

奕

1831—1861

清朝皇帝。1850—1861年在位,年号咸丰。满族,爱新觉罗氏。宣宗※旻宁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秘密立为皇储。三十年(1850),旻宁死,即皇位。即位后不久,即调向荣为广西提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继命钦差大臣赛尚阿等赴湖南防堵,旋赴广西镇压起义。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并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又令于南京和扬州分别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箝制太平军,并派琦善、向荣等围困天京,兵败。太平军经安徽、山西、河北,直逼天津附近,他任用肃顺、彭蕴章等筹划财政,竭力顽抗,并令僧格林沁、胜保堵击北伐军,亦遭惨败。为挽回败局,指使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织湘军、淮军等地主武装对太平军进行反扑。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主张妥协投降,致使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惊。八年,派桂良、花沙纳赴天津,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又在上海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命恭亲王奕訢为全权大臣出面议和,与英、法联军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他被迫与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这些条约出卖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十一年(1861),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庙号文宗。

猜你喜欢

  • 披发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式之一。亦称被发、散发。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分布区域及今两广、云、贵等地。其式:将头发留长,或解开高髻,让头发垂直,披散于脑后,俗称“披头散发”。《韩非子·说林上第二

  • 拔火桩

    旧时云南碧江怒族地区裁决案件的一种习惯法。俗称“神判”。通常用以处理较大而又没有足够证据的案件。由头人主持裁判,当事人双方筹集相等数目的牛只或其他财物,届时亲友邻居到场。裁决方法是,把一条长约60—7

  • 罗卜藏布林拉伊

    1642—1715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又译罗卜桑普林赖。喀尔喀蒙古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一世。出生于杭爱山区,为哲布尊丹巴一世弟子授予诺颜呼图克图的称号。康熙元年(1662)赴西藏,在西藏受戒和学

  • 杜尔格站

    清代驿站名。内蒙古杀虎口蒙古驿站道上的蒙古站。在今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岸,距萨尔沁站西100里,距河口镇东50里。河口镇东北约20里处有大五十家子,为此站的旧址。

  • 外剌

    即“斡亦剌”(2425页)。

  • 峒氓

    ①亦称峒民。参见“峒丁”(1646页)、“峒僚” (1646页)。 ②诗篇。唐柳宗元(773—819)撰。内容描述柳州壮族先民日常衣食住行及文身、鸡卜习俗。载《河东先生集》卷40。

  • 勘箭仪

    又作“勘契仪”。契丹宫中礼仪。皇帝车驾远归,閤门使持雄箭,勘箭官持雌箭,比较相合,而后入宫。其仪甚隆,皇帝乘玉辂,至内门,北南臣僚于辂前对班立。勘箭官立门中,东上閤门使诣车前,立车左方,勘箭官揖进,至

  • 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曲调之一。侗语称“嘎老”。为多声部合唱歌曲,系中国民间音乐支声复调的一种。主要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剑河和广西三江的侗族地区。由歌队合唱,个别地区是一唱众和。主要是二部合声,间有三声部或

  • 张怡荪

    1893—1983中国近现代藏学家。又名张煦。是我国藏语辞书专家。1928年即立志编纂藏汉大辞书,以促进汉藏文化交流,遂自学藏文,并约有志于此者,搜集自清以来之有关国内外辞书,编译出多种资料备用,其中

  • 移剌粘古

    金末大臣。又作曳剌粘古。契丹族。官右宣徽提点近侍局事。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大举攻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哀宗求和不成,欲起用白华为右司郎中,遣其至华所问计,华力主弃汴外走,被采纳。翌年正月,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