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尔喀纪功碑
碑铭。记述清军入藏胜利击退廓尔喀军经过的刻石。乾隆五十八年(1793)内阁侍读学士军机处行走杨揆撰文。碑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文见《西藏奏疏》。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侵掠后藏,大将军福康安领参赞大臣海兰察、惠龄率满、汉、索伦官兵于五十七年(1792)入藏,征剿廓尔喀军,赞扬其七战七捷,收复失地,并将廓尔喀军全部逐出国境的功绩,以及大学士孙士毅等专筹军械粮饷使前方节节胜利的经过史实。为研究各族抗击廓尔喀侵略西藏的重要资料。
碑铭。记述清军入藏胜利击退廓尔喀军经过的刻石。乾隆五十八年(1793)内阁侍读学士军机处行走杨揆撰文。碑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文见《西藏奏疏》。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侵掠后藏,大将军福康安领参赞大臣海兰察、惠龄率满、汉、索伦官兵于五十七年(1792)入藏,征剿廓尔喀军,赞扬其七战七捷,收复失地,并将廓尔喀军全部逐出国境的功绩,以及大学士孙士毅等专筹军械粮饷使前方节节胜利的经过史实。为研究各族抗击廓尔喀侵略西藏的重要资料。
元末将领。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部将,官平章,后升总制。在元末的内外战乱中,跟随扩廓帖木儿活动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并参加镇压红巾军。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元亡明兴,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李陵台遗址在今正蓝旗西南的黑城子,南接察罕脑儿站,北接桓州站。距上都约100余里。来往官员、使臣必在此过夜。元人黄溍
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击灭乃蛮部的战役。宋嘉泰三年(1203),克烈部为蒙古所灭后,乃蛮部太阳罕自恃强大,与铁木真争夺蒙古高原霸主地位,密约汪古部夹击蒙古。铁木真得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土司名。明置。宋为府,元因之。明洪武五年(1372),置安抚司,治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旧州,属播州宣慰使司,隶四川。七年,改置播州黄平宣抚司。十五年,改千户所,属播州宣慰司,隶贵州。永乐四年(1406)
见“懿璘质班”(2585页)。
唐代党项部落之一。居地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以西之地。“黑”为尊称;一说“黑党项”意为“弥药”。《辽史》中称为“鹤(喀)剌唐古”。
?—1872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名李七。广西横州狮子塘村人。壮族。出身于破产农民家庭,曾以剃发为生。忠厚刚直,乐于助人。道光三十年(1850),因痛恨豪门盘剥,在平朗聚众竖旗起义,劫富济贫,
元代地名。又译答兰捏木哥思。位于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南。蒙古国建立前,察阿安、阿勒赤、都塔兀惕、阿鲁孩4部塔塔儿人居该地。宋嘉泰二年(1202),为铁木真(成吉思汗)所灭,并入蒙古。
1163—1226西夏第八代皇帝。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子。年少力学,博通群书,工于隶篆。天庆十年(1203)三月,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袭封齐王,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皇建二年(121
见“庄敬皇后”(8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