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扎撒扎木彦

扎撒扎木彦

1886—1957

蒙古语音译,又译“札撒黑”、“札萨”。《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即“法令”、“法律”之意。宋嘉泰二年(1202),蒙古部始有扎撒。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渐趋完善,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成吉思汗生前依蒙古习惯法,给每个场合制定一条法令,对每种罪行制定一条刑罚,称为“大扎撒,华言大法令也。”(《元史·太宗纪》)每逢新帝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大扎撒原文已佚,内容散见于《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书。在现代蒙古语中,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蒙古族爱国活佛。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查干葛根五世。全名扎木彦·力格希德札木苏。出生于苏尼特左旗贫苦牧民家庭。4岁被选定为葛根活佛,5岁进查干敖包庙学习佛经,精通佛典。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外蒙古库伦拜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获“格斯贵”称号。1914年率僧徒赴青海塔尔寺朝拜。1924年去外蒙古、朝鲜讲经。1925年随班禅周游各地弘扬宗教。1947年为人民解放军十一师提供军马200匹以及大量物资。由于国民党封锁,解放区物资供应极为困难,他从蒙古运两汽车棉布、驼绒毛,以为制作军衣之用。曾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委员。1949年去印度、尼泊尔等地传教。1953年当选为全国佛教协会主席,1954年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

猜你喜欢

  • 辉罕城

    即“忽汗城”(1487页)。

  • 瓜别安抚司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一支)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首领玉珠迫率众归清,清廷准其请,承袭安抚使,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盐源县瓜别。

  • 皮山国

    西域古国名。又作蒲山。玉治皮山城(今新疆皮山县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约有户500,口3500,胜兵500。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1人。居民以农为主。宣帝神爵三

  • 讨赛篱

    又记作讨赛咿。契丹语,意“五月”,契丹族对端五节的称谓。俗于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做衣,并奉首领,君臣宴乐,食渤海膳艾糕,饮大黄酒。又以五彩丝绕成索缠背,称作“合欢结”;妇人以彩丝编

  • 永和堂

    内蒙古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古老的药店。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山西大同大兴店投资开设。资金雄厚。旅蒙商号大盛魁、天元恒等在内蒙古地区收购的珍贵药材,多由该店买入、泡制、转销。所制海马种玉

  • 吹忠

    藏语“chos skyung”的音译,意为“降神人”、“护法”;清译“吹忠”或意译“神汉”。旧时藏族对专事作法降神的宗教职业者的称谓。男女兼有。旧时西藏地方大至活佛转世、确认、重大事件的抉择,以及求雨

  • 庚戌之变

    明代蒙古俺答汗兵临北京的事件。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34—1549),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解决农牧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各种方式向明朝提出了数百次“通贡互市”的建议,均遭明世宗为首的顽固派

  • 河泥

    哈尼族他称。清康熙《蒙自县志》卷一“图考”:“县治河泥里远在江外。”河泥里为该县所辖13个编里之一,当地所谓江外即礼社江之西,哀牢山东麓今元阳县境。“河泥”即“和泥”(哈尼),河泥里以所居“河泥人”而

  • 摆曰

    见“巴岳特”(410页)。

  • 端罩

    清代满汉官员礼服之一。为皇帝及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及一、二、三等侍卫所专用的一种皮服。起源较早,《满文老档·太祖朝》中已有记载。形式类似补服,无领、平袖、对襟,皮毛朝外,衣长至膝,左右各垂两条带子,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