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领民酋长

领民酋长

北魏至北齐时对一些部落酋长的赐号。唐人讳民为人,故也称领人酋长。领民酋长之“民”,指各酋长所统部落,不同编户齐民。又根据其实力、功绩分为第一、第二、第三领民酋长等,在北魏统一战争过程中,许多部落酋长,慑于其军事威力及受优容政策的吸引,往往率领所部人口和牲畜,自动内属。北魏对这些归附诸族或部落,除少部分直接吞并或建州郡统辖外,大多数皆未设立州郡编户齐民,而是实行“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之政策,即保持其原来的部落体制、宗教信仰,语言及风俗习惯,使各渠帅的权力地位受到尊重,继续“世领部落”,封以领民酋长之职,使之成为“附臣”。但须服从北魏等统治者的政治和军事需要,供应军马、粮食或率军从征。是时并、肆、汾、晋、定、安诸州之稽胡、蜀、丁零,北秀容川之契胡,朔州的匈奴,以及与魏同源之某些鲜卑部落,散处魏境,未同编户,世为酋帅,袭领部落,以达到“以夷治夷”之目的。后有的酋长徒有虚号,而无部民,与昔之拥部落而定居,世有其地者迥异。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之制“流内比视官十三等。第一领人酋长,视从第三品。第一不领人酋长,视第四品。第二领人酋长、第一领人庶长,视从第四品。诸州太中正,第二不领人酋长,第一不领人庶长,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第三领人酋长,第二领人庶长,视从第五品。第三不领人酋长,第二不领人庶长,视第六品。第三领人庶长,视从第六品。第三不领人庶长,视第七品。”东魏、北齐时,领民酋长逐渐为领民都督所代。

猜你喜欢

  • 延芳淀

    辽代地名。位于今北京通县之南。据记载,时淀方数百里(一说“里”为“亩”字之误),水面广阔,春时鹅鹜多聚,夏秋盛产菱芡。辽圣宗※耶律隆绪时,辽宋关系频繁,皇帝常驻南京(今北京),尤其是统和二十年(100

  • 贞安

    见“十二安”(8页)。

  • 圣母寺四面造像碑

    古碑铭。又称荔非道庆造像碑。北周保定四年(564)立。原存陕西蒲城县东北20里雷村。《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均有著录。碑云造像者150人,实际可识者122人。其中羌人姓氏雷28,昨和19,屈

  • 偏岭站

    元代驿站名。为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路上驿站之一。南至独石口,站40里,北接牛群头驿。元人黄溍曾云:“过人到偏岭之北,面不可洗,头不可梳,冷极故也,过此始有暖意”。过岭后

  • 床兀儿

    1260—1322元朝将领。又译床吾儿、床兀而、创兀儿、憧兀儿。钦察人。同知枢密院事※土土哈第三子。初任宿卫。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从玉昔帖木儿征叛王乃颜,以功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成宗大德元年

  • 元史艺文志

    书名。清钱大昕撰。4卷。分经、史、子、集4部,每部各为1卷,内再分子目若干。是作者鉴于《元史》不列艺文志一门,参照前史体例,取元人学者文士著述,录其都目,以补《元史》所未备之作。举凡元人著作之可传者,

  • 癿铁木

    元末明初土族第一代朱土司。青海西宁州人。元末为百户。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小旗。其孙朱荣袭千户,始以朱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居地在今民和县三川朱家堡等地。附:朱土司世系(

  • 月赤察儿

    1249—1311元朝大臣。又译月赤彻儿、月失察儿、月赤察而。蒙古许兀慎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忽曾孙,失烈门子。16岁入怯薛(护卫军),任博尔赤,司御膳。至元十七年(1280),任怯薛长之一。

  • 赫图河卫

    见“好屯河卫”(937页)。

  • 罗布桑朱力特木

    1740—约1811蒙古族作家和翻译家。内蒙古察哈尔左翼镶白旗人。姓卫古特氏。7岁随父学习蒙、藏文。23岁入北京雍和宫当喇嘛,为明安拉布金巴喇嘛的徒弟。36岁时创作《圣人尊卡瓦活佛祈祷瑰宝》一书。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