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1977年),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西部平原及兰屿岛上。在外,祖国大陆共有2909人 (1990年)。因住地与文化特征的差异,内部又分※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名称。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中又可分成3大语团:泰雅语团;曹语团;排湾语团。据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在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祖先,后来也有部分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入,相互融合。三国时称“山夷”,隋唐至元称“流求土人”,明代称“东番”或“东番夷”,明末至清又陆续出现“番族”、“土番”、“生番”、“熟番”、“平埔番”等名称。日本侵占台湾时又改称“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遍称高山族。以社为聚落单位,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为主,但在阿美人中还保留母系社会残余,盛行男子入赘女家,世系随母系,家业由长女继承。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作物主要有稻、粟、芋、薯、豆类和瓜果蔬菜等,家畜有牛、猪、鸡、犬等。居于山地的高山族,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男子一项经常性活动。居住在兰屿岛的雅美人则以捕鱼为主,农业(种芋)为辅。家庭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和竹、木、藤器加工。传统衣服以麻布或兽皮制成,式样各地有别。过去有文身黥面、缺齿、穿耳、拔毛、束腹等习俗。每逢春播秋收、喜庆节日都举行盛大歌舞,乐器有咀琴、鼻笛、弓琴等,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律。善长绘画、雕刻,富有艺术创造才能。虽无本民族文字,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盛行祖先崇拜。遇有重大行为或染疾,习惯占卜(鸡卜、鸟卜、水卜、草卜等)以问吉凶。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1930年10月27日反抗日寇暴行的“雾社起义”,举世闻名。

猜你喜欢

  • 扎什

    ?—1704清朝将领。蒙古族。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后裔,※固噜思奇布次子。康熙十一年(1672),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十四年(1675),拒附察哈尔部布尔尼叛,告

  • 阿史那泥熟匐

    ?—680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泥孰匐、泥熟匐。阿史那氏。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等联兵反唐,拥其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部众皆应之。击败来讨之唐单于大都护

  • 开城圆镜

    契丹小字铜镜。早年出土于朝鲜开城附近,收藏于汉城李王家博物馆。直径17.3厘米。镜背中心有纽,纽上有系穿,无图案装饰,除四周留有镜边外,满铸契丹字,共7行,28字,为现存铸字最多的契丹字镜。学者以为文

  • 大金国志

    书名。南宋人宇文懋昭撰(一说为宋、元间人所辑,伪托宇文懋昭)。40卷:凡纪26卷、开国功臣传1卷、文学翰苑传2卷、杂录3卷、杂载制度7卷、许亢宗行程录1卷。前有进书表,末署端平元年(1234)正月十五

  • 萨仑的斤

    ?—约1252蒙古国时期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又作萨仑的、撒连的。※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子,怯失迈失弟。奉太宗后脱列哥纳命,继其兄为亦都护(国主号,意为“幸福之主”)。定宗贵由(1246—1248年在位)死后

  • 杨泰师

    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归德将军。唐乾元元年(日天平宝字二年,758),为聘日副使,与正使杨承庆等23人随日来使赴日答聘并吊日皇丧。九月,在日越前国登陆,十二月,入日京城(今日本奈良)。次年正月,

  • 爱门人

    清代※达斡尔族的别称,见(735页)。

  • 明代蒙古的贫民。亦作吗固。意为“坏人”、“劣等人”。是封建领主对部分贫民的蔑称。生活贫困,无力缴纳赋税(阿勒巴),为领主服劳役和兵役,受领主和上等平民(赛音库蒙)的歧视,社会地位低下。有的沦为领主的奴

  • 括扒

    傈僳语音译,或称“括扒时”,意为“荞氏族”。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氏族图腾名称之一。即以荞为氏族图腾。传说因该氏族成员长于种植荞,故名;另一传说谓远古时有一女子因食荞而受孕,所生之子成为荞氏族的祖先。

  • 乌滂守备队

    1926年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组成的伪蒙古地方武装。实行兵员轮换的义务兵役制。有兵5百余名,每年从察哈尔都统府领取经费4千银元。1934年4月,蒙政会成立后,改编为蒙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