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
侗族地区独特的建筑物。又名“古楼”、“楼”、“百”。因楼内置鼓得名。明代已出现,今存者多分布于黎平、榕江、三江、通道、龙胜等县,均系清代所建。多位于寨子中央,为群众聚众议事、交流集会和夏夜纳凉之所。高3—4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宝塔,下部为亭阁,均为正方形。楼檐选奇数,有五、七、九层不等。整幢建筑描龙画凤、雕花刻草,华丽异常。鼓置楼顶端,由寨老掌管,有事则击鼓聚众,于楼内议事;遇有敌人入侵,则击鼓告警,诸寨闻声救援。今存“增冲鼓楼”、“龙坪鼓楼”等都极具特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地区独特的建筑物。又名“古楼”、“楼”、“百”。因楼内置鼓得名。明代已出现,今存者多分布于黎平、榕江、三江、通道、龙胜等县,均系清代所建。多位于寨子中央,为群众聚众议事、交流集会和夏夜纳凉之所。高3—4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宝塔,下部为亭阁,均为正方形。楼檐选奇数,有五、七、九层不等。整幢建筑描龙画凤、雕花刻草,华丽异常。鼓置楼顶端,由寨老掌管,有事则击鼓聚众,于楼内议事;遇有敌人入侵,则击鼓告警,诸寨闻声救援。今存“增冲鼓楼”、“龙坪鼓楼”等都极具特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见“叶赫部”(539页)。
1782—1853即七世班禅。又译丹贝尼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法名“罗桑巴丹丹白尼玛却勒朗结巴桑布”。生于后藏南木吉雄(今仁布境内)。巴丹顿珠之子。自幼聪慧灵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
清代索磨(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梭磨乡一带)女王。地在索磨河流域,属古嘉绒地。为古代藏族琼部(意为“鹏”)三十九族后裔。先世源于琼族的杂谷部。始祖名诺达工朗尔基,其子甲坚木灿继土司位,为梭磨河四土司
见“窝笃”(2297页)。
即“王昭君”(209页)。
伊斯兰教派之一。清末民初由回族人※马启西(1865—1914)创立于甘肃临潭旧城。因以《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汉克塔布”(即用汉文写的经典),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故人称“汉学派”
苗族之俗称。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与※老苗为不同支系。男束发,女挽髻,男衣左衽,女衣对襟,短裙,赤足。头饰银簪、项圈等。妇女用兜肚,与※黑苗同,讲黔东方言。相传与老苗移入广西时间不同,晚于老苗。
1245—1425明代云南丽江土官。字启元,号始春。纳西族名阿得阿初。木得长子。洪武十六年(1383),击退西番大酋长卜劫对本府白交等地的进犯。七月以功授副千夫长。十七年,兼百夫长。二十一年(1388
蒙古语音译,意为“宿卫”。为蒙古“怯薛”(禁卫军、护卫军)的组成部分,履行夜间警卫大汗斡耳朵(帐殿)之责。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征乃蛮部之前始建,以80人充任。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
见“匹黎尔”(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