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敦煌赋卷

敦煌赋卷

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赋类作品。这类赋除见于《文选》的王仲宣《登楼赋》(P3480)、张平子《两京赋》(P2528)、成公绥《啸赋》(P3663)和左太冲《吴都赋》(L1457)以外,多为流传于敦煌地区的唐人作品。其中除少数作品见于《全唐文》、《文苑英华》外,多数为唐人诗文集、总集所未载。检点斯坦因、伯希和劫藏的敦煌卷号和俄编《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已搜集载有赋的卷号四十一个,去同存异,得赋二十篇。兹列表于次:

关于敦煌赋篇的整理,始见于叶德辉刊刻《双梅景盦丛书》(一九一四年)时,校录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其后,刘复敦煌掇琐》(一九二五年)、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一九五七年)、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一九八四年)分别辑录《晏子赋》、《韩朋赋》、《燕子赋》两种。王重民还就《游北山赋》、《元正赋》、《三月三日赋》、《死马赋》进行过校录和介绍(分别见《敦煌古籍叙录》、《补全唐诗》)。一九七八年,潘重规《敦煌赋校录》(《华冈文科学报》第11期)利用十七种敦煌原卷校录出十一篇赋作(不包括《敦煌变文集》等已刊的赋篇)。潘著以精深的学识,钩沉辑佚,探幽发微,使散落沧海的遗珠,复得重显于世,较以往敦煌赋的整理堪称集大成者。其后,张锡厚《敦煌赋集校理》(《文学遗产增刊》第18辑),继潘作之后,又根据二十种敦煌原卷校录出十二篇赋作。以上有关敦煌赋集的整理适可弥补唐人总集文集的不足,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赋史提供一些难得的材料。

敦煌赋篇按其体式约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诗人文士之作。这类赋作除受汉魏六朝以来俳赋的影响,与唐人的律赋更为接近,甚至全用诗体入赋,如刘希夷《死马赋》通篇皆用七言句,刘长卿《酒赋》、卢竧《龙门赋》则以三、七言句为主,而佚名的《子灵赋》又以五、七言句入赋。这种近似诗体的敦煌赋,还保留唐代赋体文学的鲜明特点。其二为流传民间的俗赋。这类赋作如《韩朋赋》、《晏子赋》、《燕子赋》等,均以叙事体为主,在形式上与“杂赋”相类,具有以口语为主,押韵自由,善用比喻,寓意深长等特点。它与传统赋体有别,特别是通过对话问答展开情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可视为古来赋作之变体,亦值得重视。

猜你喜欢

  • 不彻

    ①不绝,不完。魏承班《谒金门》:“无事伤心犹不彻,春时容易别。”尹鹗《拨棹子》:“羞睹见,绣被堆红闲不彻。”②不通。白居易《寄微之三首》之一:“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

  • 感会

    感应会合。李白《梁甫吟》:“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

  • 积毁销金

    指众人不断毁谤某人,能致之于死地。语出《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李白《雪谗诗赠友人》:“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

  • 杜甫诗选析

    金启华、陈美林选注。共选注杜诗123首,均为名篇,大约以编年为次,有注释和说明。注释简略;说明部分,既是解题,又串讲诗句,作简要分析,为一通俗读物。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伤宅

    【介绍】:白居易《秦中吟十首》的第三首,一作《伤大宅》。本诗讽刺中唐权贵大建私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以“谁家起甲第”问起,至十六句层层深入地描绘甲第的豪华和精美,从外入内,极有层次。十七、八句揭出甲第

  •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介绍】:韦应物作于赴滁州刺史任时。淮上,淮水边,今江苏淮阴一带。李主簿,即李澣,永泰元年(765)拜洛阳县主簿,时韦任洛阳县丞,为同僚。诗以淮上众多秋天意象为比,抒写人生易老之慨叹和孤独寂寞之境况,

  •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介绍】:畅当《登鹳雀楼》诗句。二句写登楼远眺时所见景象,勾勒出原野壮阔、河山雄奇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介绍】:常建(一作韦建)《泊舟盱眙》诗句。侵,渐近。二句写寒夜泊船盱眙(今属江苏)境内淮河沿岸时所见夜景,表达了诗人通宵不寐的羁旅愁思。

  •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介绍】: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诗句。肉马,指痴肥凡庸之马。诗意讽刺庸人得宠,贤俊不为所用,因而办不成什么大事。

  • 储太祝

    【介绍】:见储光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