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奠都之争

太平天国奠都之争

太平天国内部,特别是领导集团内部在建都问题上的争议,其实质是关于太平天国全局性战略方针的争议。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国之初,太平天国领导人朦胧地表露出欲进军江南取占南京(其所谓“小天堂”) 之意。到1852年6月 (咸丰二年四月)攻克广西东北境的全州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有了意见分歧。祖籍广东的洪秀全“欲回广东”,翼王石达开主张“先行入川”,由于杨秀清坚主出桂北进,太平军遂入湖南,攻克道州等地,声威大震。这时洪秀全仍欲入粤,有些广西士兵怀土重迁,要求返回广西,杨秀清则明确提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方针。按照杨秀清的意见,太平军继续北上。及至猛攻长沙不下, 锐气受挫,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又有北上“取河南为家”之议。太平军从长沙撤围后,在益阳、岳州一带得舟楫之利,水陆并进,于1853年1月(咸丰二年十二月)攻克武昌。这时在进军方向和奠都问题上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又展开论争,或主张据武昌为都,或坚持北进河南,皆为杨秀清所不取,他以“天父下凡”的方式,裁定东下金陵定鼎。直至攻克南京之初,洪秀全的实际倾向仍在分兵镇守江南,大军继续北上中原,杨秀清则坚意奠都南京,并操纵舆论为此张目,最后洪秀全接受服从了杨秀清的意见,建都南京(改名天京),旨准颁行有《建都天京于金陵论》,作为太平天国官书之一。

猜你喜欢

  • 蒙古军

    元代军队的一种,系由蒙古人与色目人组成。据史书记载,蒙元时期,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论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是蒙古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 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3—1855年(咸丰三至五年)间上海人民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起义。小刀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秘密团体,系天地会的支派。上海小刀会创始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首领为刘丽川和

  • 南昌教案

    (1)1861年(咸丰十一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罗安当借不平等条约为护符,要求发还教产,强行索地要房,并强令官吏张贴传教布告,激起官绅民众公愤。次年,湖南阖省驱教公檄传入江西, “众论沸腾”。前翰林院检

  • 民政长

    官名。辛亥革命后,各省置民政长,为一省行政长官。1912年尚无统一制度,经北洋政府任命民政长的只有山西、湖北、四川、江苏、江西、福建等省。从1913年初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开始,各省

  • 平治章程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英国在拉拢东南各省督抚搞“东南互保”的同时,策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割据。英国香港总督卜力授意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与兴

  • 艾陵之战

    春秋末期吴国和齐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吴王夫差在制服越国后,北上争夺中原霸权,与齐发生冲突。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将兵,联合鲁国军队,与齐军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大败齐军,俘获齐中军帅国书等

  • 国民宪政会

    清末保皇派的政治团体,又称帝国宪政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继续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吹捧清帝载湉“圣德”,在海外组织保皇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康、梁等大

  • 四正六隅十面网

    明朝政府对农民军的军事围剿计划。明末农民起义日益发展,明廷震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北、江北为“四正”,由“四巡

  • 八部帅

    官名。北魏拓跋珪执政时设置。拓跋珪入主中原后,在令鲜卑族氏族成员分土定居的同时,又把从中原地区和当时的蒙古高原迁徙来的大批被征服的民口,安置于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及其周围。天兴(公元398年—

  • 嘉祐建储

    北宋仁宗三子早夭,无嗣。自至和(公元1054年—1056年)中又多病,朝廷上下愈为不安,群臣遂请早建皇储。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仁宗不得已,以真宗之弟商王元份之孙汝南郡王(后追封为濮安懿王)允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