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易备遗

三易备遗

十卷。宋朱元升(?-1275)撰,其子士可、士立补葺。朱元升字日华,号水簷,平阳(今浙江平阳)人,黼从子。嘉庆四年(1211年)武进士,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县、建宁府松溪、政和县巡检。其子士可,字起予,开庆元年武进士;士立字起潜。其书卷末有士立《跋》,称咸淳庚午《备遗》成,则堂家先生用闻于朝,三载先子殁。庚午为咸淳六年(1270年),而卷首家铉翁《进书状》署咸淳八年,疑书成于六年,进书在八年,元升卒在德祐元年。此书焦氏《经籍志》、倪氏《宋志补》、朱氏《经义考》俱载之。首为《河图洛书》一卷,凡十三篇。次为《先天连山易》三卷,凡十七篇。次为《中天归藏易》三卷,凡十九篇。次为《后天周易》三卷,凡二十三篇。各有《补遗》一篇冠其首。朱元升学本邵雍,早年著《邵易略例》,今佚。其后又精研易学三十年,根据《周礼》“太卜掌三易”的说法,撰作此篇,自谓得圣人之心,于注疏解释之外,有先儒所未发者。其以刘牧之说言图书,以卦位配夏时气候言《连山》,以干支纳音配卦爻言《归藏》,以反对互体言《周易》,虽与古三易未必尽符,然补苴罅漏,用力甚勤,足备一家之学、视宋人伪撰之三坟,不可同日而语。此书之成,当宋末世乱,多所散失,其子起予、起潜先后补完,刊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原本已佚。《通志堂经解》本即从刊本重刻。又有明抄本,今北京图书馆存三至五卷。

猜你喜欢

  • 荆楚修疏指要

    七卷。清胡祖翮撰。胡祖翮,字伯钦,宜城人,道光进士。《荆楚修疏指要》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为五卷、卷首二卷。其谓平天下之道,不外用人理财两大端。而理楚之财,则必以治江汉为要务。江汉治、堤防固,而

  • 大学古本

    ① 一卷。大学述 一卷。大学述问 一卷。明许孚远撰。孚远字孟中,号敬庵,明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有《敬和堂集》。是书首有自序。其说殆近于禅悟,故其释“致知格物”,谓知即明德之

  • 周易补疏

    二卷。清焦循撰。焦氏精研易学,多所创见。其以王弼之学,虽尚空谈,而以六书通假来解经,尚未远于马郑诸家。此书系为订正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舛漏。颇能补孔氏正义之失,有参考价值。其自序称“弼或可由一隙贯通”

  • 秋水阁文抄

    一卷。清陈维岳(约1669年前后在世)撰。陈维岳字纬云。江苏宜兴人,生卒年均不详。检讨陈维崧之弟,与仲兄陈维嵋皆有文名,得徐乾学、朱彝尊的推重。晚年自定古文百篇,即《秋水阁文抄》一卷,其季弟欲附刻于维

  • 中兴小历

    即《中兴小纪》。

  • 西涧草堂集

    四卷。清阎循观(1724年-1768年)撰。阎循观字伊高,一字怀廷,昌乐(今山东昌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循观省身克己,刻苦自立。著有《名人小传》、《见闻随笔》、《毛诗

  • 湛圆札记

    四卷。清姜宸英(详见《江防总论》)撰。是书皆订正《仪礼》、《周礼》、《礼记》三礼及考证经史之语。其中考论礼制,精赅颇多。其自序称,阎若璩欲改“札记”为“札记”,固引《雨雅注》、《左传注》中都有“简札”

  • 真诰

    二十卷。南朝梁陶弘景(详见《古今刀剑录》)编撰。古人学道求仙,讲究师承门派,又各依经书典籍,强调真言密语,还有的作扶乩降笔,以神化其说,认为不经师传口授,无神灵启示,就难获妙谛。陶弘景编撰《真诰》一书

  • 王孙子

    一卷。周王孙氏撰,清马国翰辑。王孙氏佚其名。马国翰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叙,知为战国时人,无他证也。《汉书·艺文志》儒家《王孙子》一篇。《注》云:“一曰《巧心》,《巧心》盖其书之别名。《

  • 陶庵集

    四卷。明归子慕(1563-1606)撰。归子慕,字季思,江苏昆山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再试礼部不第,一直屏居江村。以咏诗为乐,人称清远先生。其诗学陶渊明,清雅疏淡,饶有情趣。崇祯初追赠翰林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