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丰川易说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1656-1738)撰。心敬字尔缉,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少时曾从李颙学,长于《易》。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王氏虽受业于李颙,但不如其师谨严。所注诸经,好作异论,注《尚书》及《春秋》尤其如此。只有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使人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合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且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说:“《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又说:“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为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又说:“《中庸》一书,是子思为当日之言道者,视为高深玄远,两引中庸之说以明道。易翼十篇,是孔子为当日之言《易》者,视为高深玄远,故重申易简之说以明《易》。后儒往往索诸隐深,欲以张皇《易》妙而不知反失其本旨。”又说:“若《易》不关象,则不知义于何取;不属卜筮,不知为设蓍何为。”又说:“学者读《易》不知求设教之本旨,读书不知洪范经世之宏猷,每与河图洛书穿凿附会,何切于实事实理。”又说:“大抵汉、唐之易,只成训诂。宋、明之易,多簸弄聪明。训诂非《易》而《易》在,聪明乱《易》而《易》亡。”又说:“义言象占,同体共贯,废一不得,泥一不得。后儒纷纷主象、主数、主理、主卜筮、主错综之变,是舍大道而入旁蹊。”至于互卦之说,老阴老阳始变之说、错综之说、卦变之说,皆斥而不信,甚至摈弃《左氏》所载古占法,一以切近人事者为归。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方氏易学五书

    五卷。清方申撰。方申,生卒年不详,字端斋,江苏仪征人。本姓申,少孤家贫,其舅姓方,取方申为子,由此改姓方,以申为名。由于家中贫困,常受雇于人,为之撰写为生。事母至孝,只要是自己第一次吃的东西,一定先用

  • 同患浅言

    无卷数。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启进士,官编修,掌诰敕,后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卒谥文庄。此书仅就乾六爻及彖传、大小彖、乾文言等有所论述,余皆不及。其易学颇疏,供研究者参考。今存《

  • 闽杂记

    十二卷。清施鸿保撰。施鸿保,字可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道光四年(1824)邑庠,一生14次应试乡举,皆不中,乃弃笔从幕,多居江西、福建。而居福建尤久,足迹遍及闽江上下游。此编即其从幕闽中时作。自

  • 鸿濛室墨刻

    四卷。方玉润书。方玉润字友石。曾官麟游县知县,此帖光绪十六年(1890)刻成。第一卷摹古器铭数十种。第二卷临唐太宗、唐高宗、汉张芝、钟繇、皇象、晋索靖、王羲之、王献之,梁萧子云、沈约、隋僧知果。第三卷

  • 三传异同考

    一卷。清林昌彝(详见《左传杜注勘讹》)撰。昌彝字惠常,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治《三礼》,兼治《春秋》三传。该书对《春秋》三传文辞互异之处进行条举,又博考众说,参以己见,断其是非。作者用力较勤,持论也比

  • 高常侍集

    十卷。唐高适(701?-765)撰。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属河北)人,《旧唐书》又作渤海蓨人。少性拓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干进。高适年过五十,

  • 易说存悔

    二卷。清汪宪撰。汪宪字千波,钱塘(浙江余抗)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此书大旨认为,学易是希望减少过失,而想减少过失,唯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可以日趋于吉。所以用“存悔”二

  • 通书问

    一卷。元何中(见《通鉴纲目测海》)撰。朱熹曾谓周敦颐《通书》乃发明《太极图说》之义,故注《通书》者皆比附于太极阴阳五行。何中认为,二书各自为义,不必字字牵合。故作此书以辨之。前有自序,谓“自天地以来,

  •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所谓“荻画学书”,即以

  • 后知不足斋丛书

    八函,七十六种,一百七十一卷。清鲍廷爵编。鲍廷爵字叔衡,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官至浙江候补知县。鲍廷爵的父亲鲍振芳也是一位藏书家,收集古籍甚勤,鲍廷爵承其父志,继续收集古籍,进行校勘,成《后知不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