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李吉甫撰。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地理学家。世代官宦家庭,27岁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德宗贞元八年(792)以后,久任外官,为明州长史和忠州、郴州、饶州刺史。自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宰相。使藩镇属郡刺史得自为政,限制了藩镇与刺史间的勾结。又“易三十六镇”,改变藩镇世袭的故习。同年,上《元和国计簿》十卷。三年九月,出镇淮南,为使相,“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两《唐书·李吉甫传》)六年,再入为相,封赵国公。配合精减冗员,纂《百司举要》一卷以明诸职。其间,监修国史,缀录两汉、魏、晋及周、隋故事,记其成败得失,名为《六代略》三十卷。又有《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八年(813)二月,上《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其年十月,又请修天德军旧城以安军镇,使边军益壮,人心日安。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李吉甫以淮西为内地,不同于河北三镇,且四境无援,宜因时削平之,始为经度淮西之谋。不期暴病而卒,未竟此功。李吉甫出将入相,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削藩镇、筹边防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都与“建州域,物土疆”直接相关,“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以先前的地理书,大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尤其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为此,强调:“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元和郡县图志序》)这既是中唐以下“经世”思想的反映,也显示出这部地理总志的独特风格。所谓“元和”,是指成书于宪宗元和年间,而非记述“元和”时的疆域。李吉甫序称“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志合一,是其重要特点。其图北宋时亡佚,宋代以后又佚其目录,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今存共三十四卷。该书仍以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区划为纲,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十道:关内道四卷、河南道七卷、河东道四卷、河北道四卷缺一卷、山南道四卷缺二卷、淮南道一卷缺、江南道六卷、剑南道三卷、岭南道五卷缺二卷、陇古道二卷。当时,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藩镇割据,川西沦于吐蕃,李吉甫仍因十道划分,旨在恢复旧土,使之循名核实,用意深刻。同时,其书又正视现实,“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十道的排列,贞观十三年大簿以陇右道居六,此书却移至最后,以示其沦丧。书中记述重点为“四十七镇”,表明其所瞩目者是“强侯傲而未肃”。十道区划与藩镇割据不相一致时,该书承认既成事实,又刻意于其间的“攻守利害”。申、光二州,本隶淮南道。蔡州,本隶河南道。自李希烈至吴元济据淮西以来,申、光二州皆为蔡州节度使的支郡,故书中即以申、光二州归入河南道。原属淮南道的濠、泗二州归于徐州,李吉甫从“攻守利害”考虑,认为十分不妥,因立专篇记徐泗节度使,强调其“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同时,又指出濠州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越淮割地隶属徐州,朝廷几失淮南之地,就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也。”(卷九《濠州》)《元和郡县图志》在十道区划之下,分府或州、县,分别叙述,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府、州沿革。该书以唐代为主,兼及历代变迁,不同于《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只记沿革,不记当时。记述当时,凡其地军事意义显著,则大书特书。其二,府、州户数、乡数。户口之丰耗,虽为历代所重视,但各地理书都是一朝只记一次统计数。唐代户口统计,至少进行过三次,该书记录了前后两次的统计,即“开元盛世”的户口和“元和中兴”时户口。两相对照,可见“安史之乱”前后黄河流域残破的实际以及其间盛衰的转变。其三,府、州境界及四至、八到。“八到”是该书首创,先记至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里数,再记到邻近各州的里数,道里颇为清楚、明细。沿途地理形势,另有记述。此中,兼有某些域外的交通道路。其四,物产、贡赋。此前一些地理书也记物产,但记贡赋则是该书新立项目,扩大了记物产的范围。所记贡赋,主要是玄宗开元年间的旧规。其记物产、贡赋,多着眼于军需和财政收入两项。其五,府、州属县的沿革、山川、名胜。其中,以记农田水利和水利交通为多,并十分注意山川形势的军事意义。该书征引前人著述上百种,其中地理书约占一半,现今大都亡佚,四库馆臣称“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开启了北宋诸多地理总志之先。该书最初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的抄本刊刻的,但该刻本早已不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版,是经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后刊排的。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又刊行有“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十三年(1887),王灏编辑《畿辅丛书》,又据孙星衍本翻刻,依武英殿本补其缺漏。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初刊本祖本是清代抄本,刊刻时经过校勘,又吸收了武英殿刊本所长,1983年,中华书局据以校点出版,并参校了北京图书馆特藏善本等四种,又附以缪荃孙所辑《阙卷逸文》三卷。

猜你喜欢

  • 续修曲沃县志

    ①六卷。清侯长熺修,王安恭纂。侯长熺,山东郯城人。出身拔贡,乾隆六十年(1795)来任曲沃县知县。此编修于嘉庆元年(1796),志成于翌年。《续修曲沃县志》嘉庆二年(1797)刻本。此志特点有二,其一

  • 声类表

    九卷。清戴震撰。戴氏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部,而为之表。“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绵琐,今音古音之转移,纲领既张,纤悉毕举,彼此相配,四声一贯,所以补前人所未为而厘之就绪者也。按东

  • 松泉诗集

    六卷。清江昱(1706-1775)撰。江昱字实谷,一字松泉。江苏仪征人。诸生。其弟拔灵官知县,江昱奉母就养,不与公事。江昱少有圣童之称。贪学,精《尚书》,尝与程延祚辨论《尚书》古文,嗜金石文学。长于诗

  • 皇华集

    十三卷。本书系明代时朝鲜国所刊使臣唱酬之作。所录仅有天顺元年(1457)、二年、三年、四年、八年(1464),成化十二年(1476),弘治元年(1488)、五年(1492),正德十六年(1521),嘉

  • 琐语

    一卷。清章恺(生卒年不详)撰。章恺字虞仲,江苏嘉善(今属浙江省)人,乾隆乙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本书附于文集后,共收入《易》十七则,《书》十八则,《诗》三十九则,《左传》十二则,辨异正讹,一丝不苟。尤

  • 因话录

    六卷。唐赵璘撰。生卒年不详。赵璘字泽章,南阳人,徙平原(今属山东),赵璘开成三年(838)进士及第,大中时,官祠部员外郎,历度支全部郎中,迁左补阙,出为衢州刺史。本书所记皆唐人轶事、典故。共六卷,分五

  • 定变录

    六卷。明许徽编。许徽,浙江人。生卒及仕履均不详。该书是由多部书汇编而成的,主要记载副都御史张佳允事迹。其六部书是:《滑县擒盗记》一卷,黎阳人卢楠撰。《靖皖纪事》一卷,云间人莫如忠撰。《宜抚降罚记》一卷

  • 诸经绪说

    八卷。清李元春撰。元春字仲仁,又字时斋。书首有自序,称“阅诸家经解,喜其博而不尽当心。此所说,不敢袭前人。然亦有前人之唾余,姑以识一时心之所开”等等。卷一至卷二说《易》,卷三说《书》,卷四说《诗》,卷

  • 文选考异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