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清赵霦纂修。赵霦,安徽太平县人,附贡,曾任大邑县知县。大邑县经明末战乱后,官私典籍,荡然无存。乾隆初,县令宋载搜遗捐坠,荟萃成书。兹编则为续乾隆宋志而作。《大邑县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
三卷。南宋韩淲(生卒年不详)撰。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家世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徙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参政韩亿后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韩淲生平事迹不详,唯戴复古《石屏集》有“挽韩仲止”诗云:“
二卷。宋陈象古(生卒年不详)撰。陈象古曾官任承议郎,传说他儒道兼通。撰有《道德真经解》。宋人研究《道德经》者,有的主张道德分别,有的主张道德混一。陈象古认为道包于德,德和于道,没有分别,主张道德一体。
高爱山隐居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睛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火涵波,隔柳横孤舴艇。眠鸥未醒。甚占有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
三十卷。清王吴(1627-1679)撰。王昊字惟夏,别号硕园,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王世懋曾孙。弱冠即负盛名。后因奏销案废。一意读书,所撰《当恕斋偶笔》。时称博洽。康熙中召试鸿博,授内阁中书,诗与黄
四卷。清郑瑞(详见《政学录》)撰。此书书名郑氏自序题曰《孙子汇征》,然其书每卷皆标曰《孙武子集解广义》,未知孰是。考历代史志及诸家书目,为《孙子》十三篇作注者不乏其人,然其书多不传。所传世者也多散入别
十二卷。明张丑(1577-1643)撰。张丑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甫、号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张丑善鉴藏,知书画。除此书外还著有《真迹日录》、《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清
三卷。英国人韦廉臣(1829-1890),1855年入中国传教。此书前二卷记载古代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第三卷为希腊、罗马哲学家中的三十人的小传。全书宗旨在于摒斥所谓“异教”,宣扬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依平水韵,取奇僻之字分韵隶之。其所取材,经史之外,鼎彝铭文、石鼓文、《说文》古文籀文、汉隶魏碑以及《文选》、《方言》、《广雅》、《释名》、《素问》、《太玄》之属
即《台湾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