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约言

六书约言

①二卷。清吴善述(生卒年不详)撰。善述字澥城,浙江镇海人。是编于六书专以象形为经,以其他五书为纬,合许书九千余字,总分象天、象地、象人、象体、象事、象器、象植物、象动物八类;其属于各类之字,象天者五,象地者二十二,象人者三十二,象体者六十一,象事者五十八,象器者五十四,象植物者四十五,象动物者五十,总共三百二十六字;每字之下,各以其孳乳之字附之。统观全书,对于字形之孳乳,颇能贯串。文字虽分六书,而约言之只形声义三项。以声为系者有姚文田之《说文声系》,以义为归者有朱骏声之《说雅》,而以形为纲者则有此书与以上二书鼎足。《续修四库提要》曰:“其爬梳理董,则较姚朱二氏之作为尤难。循其条理,寻原究委,于文字之演进,纵不能贯彻一切,要亦可得十之八九。虽其所附合体字,不能确切不移;所参己意,不能遵守古训;其于全书大体之善,固无害也。”(冯汝玠)是书有光绪间刊本。② 二卷。近代金钺撰。金氏生平著述,见《说文提要校订》。是编分为八项,约而言之:一言《说文》部首及《说文》总义,二言六书义例,三言转注由某之误会,四言六书次第及名称,五言《说文》中之古籀,六言《说文》有大小字及提行本,七言字母,八言小学。其说得失参半,如于《说文》部首,谓“始‘一’终‘亥’,是许氏立题大旨,余则半谓中间条目,因便言之,若如《序卦》之不可移易则蔽”。于《说文》中之古籍,谓“《说文》以小篆为正文,而以古籀隶其下,其小篆之因仍古籀者即不再列;古籀、小篆之已经变易,而其同文之古籀,习见于当时之典籍者,即列古籀于小篆之下;其于当时典籍不曾习见之古籀,即不羼入。故《叙》虽述郡国亦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三代之古文,然其书中所列之古籀,则无见于某鼎某彝者。”以上所论,可谓有见。而于转注之误会,谓“曹仁虎之《转注古义考》,必即‘考’‘老’二字求之,张行孚之《说文发疑》所论转注,亦必即“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皆不免失之于泥”。此论则欠妥,有违于许氏之意。《续修四库提要》云:“是于六书仅能识其门径,而未能至于堂奥者。”(冯汝玠)是书有《许学四种》本。

猜你喜欢

  • 无趣老人语录

    一卷。明代释如空(1490-1580)撰。如空,俗姓施,字无趣,自号静斋,秀水人。幼性端凝,长企清洁。留心内典,博览经论。与同友法舟参访八年,出家为僧。自受戒后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

  • 读韩非子札记

    三卷。清陶鸿庆(生卒年不详)撰。《读韩非子札记》是收入《读诸子札记》中的第十二种书。书中对《韩非子》一书作了颇为详尽的校释,其中对一些错误的纠正非常可信。当然书中也不乏依据主观擅自改动之处。《续四库全

  • 静园丛书

    十种,十九卷。清沈光莹编。沈光莹,字听笙,浙江海盐人,生平事迹不详。书前有褚德彝序称沈光莹“辛亥以后,辟世海滨,慨古籍之就湮,愤异学之蜂起,用是掇拾珍秘,汇辑丛残,自宋迄今得十种,命之曰《静园丛书》或

  • 泊庵集

    十六卷。明梁潜(1366-1418)撰。梁潜,字用之,江西泰和县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授四川苍溪训导,历知广东四会、阳江、阳春三县。永乐元年(1403),召修《太祖实录》,擢翰林修撰,后迁

  • 耆旧续闻

    十卷。宋陈鹄撰。生卒年、籍贯、仕履情况均不详。此书宋代史志及典籍均未著录,仅《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并记陈鹄,宋宁宗开禧以后人。书中内容记汴京故事及南渡后名人言行,多为旧闻,采摘他书或某人言论

  • 心响往斋诗集

    十七卷。《文集》三卷。清孔继编。孔继生平详见《心响往斋用陶韵诗》(辞目)。《心响往斋诗文集》刊印之前,作者已有《用陶韵诗》二卷、《壬癸诗录》一卷、《于南诗录》二卷、《江山集》二卷行世;是集系孔继之孙孔

  • 瓣香书屋石刻

    二卷。清陈受培书。其子陈銮为之刻石。所书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十二年(1807)。刻成于道光十五年(1835)。其真书仅能工整,行草毫无笔力。其子陈銮为奉家尊之泽,所以摹勒上石,汇成二卷。内

  • 古虞文录

    二卷。《文章表录》一卷。明杨仪撰。其履贯、生卒均不详。本书采古人有关常熟的诗文著作裒为一帙。有:文一卷,自梁鸿至杨舫计三十六篇;诗一卷,自支遁至王宠计四十二首;其《文章表录》一卷,文六篇,诗三首。《表

  • 铁崖古乐府

    十卷。《乐府补》六卷。元杨维祯撰。维祯生平事迹见《东维子集》条。此集为其门人吴复所编。维祯擅长乐府,此其全帙。乐府始于汉代武帝,后以官署名为文章之名。原与古诗不分,后乃声调迥殊,与诗异格而体裁百出。至

  • 道德经说奥

    二卷。明朱孟尝(生平事迹均不详)撰。朱孟尝,真名不详,孟尝是其字号。历史上为《道德经》作注又隐其名者有多家,朱孟尝作《道德经说奥》也隐其名。据《四库提要》载录,此书旧本题朱孟尝撰。称其附刻朱翊钺《广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