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齐书

北齐书

五十卷。李百药(565-648)撰。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初史学家。他奉诏撰史,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编撰,贞观十年(636年)完成的。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任隋朝内史令,修国史,以才学著名。李百药在隋朝曾任建安县承,东宫学士,入唐朝后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官至宗正卿。在他任中书舍人时曾受诏修订《五礼》、《律令》,唐太宗贞观元年受诏撰《齐书》。他的父亲李德林写成纪传体《齐书》二十七卷,又续撰《齐史》三十八卷。而李百药撰《北齐书》就是在他父亲旧稿的基础上,又采集了其他一些材料撰成的。如当时王劭的《齐志》,姚最的《北齐纪》,陆元规的《皇帝实录》等。《北齐书》到宋朝就加了“北”字,以区别于《南齐书》。《北齐书》记事,起于高欢(496年),终于幼文高恒(577年),约八十年。实际北齐朝起于公元550年高洋称帝,终于577年北周灭北齐。《北齐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本纪”前三卷记高欢、高澄事,这二人死在东魏,但《魏书》却没为他们立传。而《北齐书》从东魏起,将二人列为本纪。北齐的六个君主,有三个是高欢的儿子,所以在本纪最后一篇的末尾,对高氏政权有评论。“列传”四十二卷,前五卷为皇后及宗室诸王;最后七卷是七个类传。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列在《文苑传》中,他曾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还有东魏和北齐的几个著名文士,如《温子升传》,对魏收叙写更详细。《北齐书》无志,有关志的部分内容,可在《隋书》志中查找。《北齐书》编写体例,大致模仿《后汉书》卷末加论、赞。《北齐书》从唐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残缺。据清代钱大昕考证,现行五十卷的《北齐书》只有十八卷可以确认为李百药原本,其余的是以后取《北史》等补足的。但是《北史》中关于北齐部分的内容,原本就是从《北齐书》中抄的,如魏征的总论,本来就是为《北齐书》写的,李延寿抄入《北史》,后人又抄回来补《北齐书》的。所补的对本书历史资料价值影响不大。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后记中,对于补缺情况和不同版本的说明可作参考。

猜你喜欢

  • 说文校案

    一卷。近代奚世干(生卒年不详)撰。世干字挺筠,江苏南江人,口哑不能讲话,而通小学。曾欲纂辑《说文解字通考》,因其庞大,仅存纂例,全书未成。此编乃是奚氏读《说文》的笔记,旨在校正文字方面。奚氏于段玉裁、

  • 众真记

    见《枕中书》。

  • 西巡类稿

    八卷。明吴廷举(?-约1526)撰。吴廷举,字献臣,号东湖,梧州(今广西梧州市)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顺德知县。正德中历官广东副使,擢右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致仕后,首创东湖书院,家

  • 南华经

    见《庄子》。

  • 申报馆书目

    一卷,续集一卷。缕馨仙史(即蔡尔康)撰。又题作“尊闻阁主人(即《申报》创办人,英人安纳斯脱美查)”撰。历时六载,日搜月辑,计成五十余种,续集六十余种,各分类编定。有清光绪三年(1877)、五年(187

  • 于襄勤公年谱

    又名《如山于公年谱》,二卷。清宋荦(1634-1713)、李树德撰。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著有《绵津山人集》、《两陂类稿》等。树德事迹不详,二人俱谱主门人。谱主于成龙

  • 二程粹言

    二卷。宋杨时(1053-1135)撰。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师事程颢、程颐。与吕大临、谢佐良、游酢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致仕后,专门著书讲学,在传播理学方面影响很大,东

  • 金石文

    七卷。明徐献忠(1469-1545)撰。徐献忠字伯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四年(1525)中举,再试不第。授奉化知县。本书辑录三代以来金石之文。分为商一卷,周一卷,秦一卷,汉四卷。但本书未能博征

  • 焦氏笔乘

    八卷。明焦竑(详见《支谈》条)撰。此书为辑录琐屑考证和零星议论的笔记。焦竑博学多才,因之此书所谈范围甚广。杂论经史艺文,间记琐事。其考证旧闻,多有可采;琐事议论,兼涉名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涉猎

  • 夏小正通释

    一卷。清梁章钜(1775-1849)撰。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道光间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有是书及《经尘》、《清书录》、《称谓录》、《金石书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