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一卷。元末明初王履(1332-1391)撰。王履字安道,号奇叟,别号抱独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少年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古今医统》称其“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王氏不仅通医,兼精绘画,所绘华山图六十余幅,现仍存世。著有《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标题原病式》等书,皆不传世。此书成于洪武元年(1368)。为论辨性医著,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书中有医论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著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和发挥,并对古代二十多位名医有所评述,还包括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在医学思想方面,对伤寒、温病的区别有独到见解,在医论“伤寒温病热病说”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并主张外感伤寒宗仲景之法,而温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提出中风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王氏对宋以来所谓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之说,也提出看法,经他研究统计《伤寒论》中只有三百九十一法,而按照当时另一医家程德斋《伤寒钤法》统计仅有三百一十八法。这样他认为《伤寒论》这部著作经王叔和整理所传已非原书之旧,如果除去与原书无关的杂病、杂论,则只有二百三十八法。而“法”字应当改为“治”字,即“二百三十八治”。总之,王氏治学虽本于朱震亨“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总以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此书是研究王氏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有《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正脉全书》收有此书,另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小匏庵诗话

    十卷。清吴仰贤撰。吴仰贤生卒年不详,字牧驺,别号小匏庵。浙江嘉兴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观察。著有《小匏庵诗集》。是集卷首有光绪八年(1882)俞樾《序》。所论

  • 经解

    五卷,经义杂著一卷。清黄文澍(生卒年不详)撰。文澍字雨田,一曰谷田,又曰谷亭,丰城(今江西丰城)人。除此二书外,还著有《童子问》、《敬义录》等。此书于每卷首题有“桃谷山房稿”字样,其侧下又注有“石畦集

  • 剩语

    二卷。元艾性夫(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艾性夫字天谓,号孤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生卒年不详。与兄艾叔可、艾宪同有诗名,时称“抚州三艾”。入元,为江浙儒学提举。著有《剩语》、《孤山晚稿》。此集为元

  • 兴县志

    ①二卷。明朱学介纂。朱学介,河北冀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任兴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始修志书。朱学介在自序中云:“稽诸图史,辨夫水经,参诸旧编,而邑之始末以详,或仍其旧,或增其新,舛讹者正,

  • 春秋传服氏注

    十二卷。汉服虔(详见《春秋左氏传解谊)撰,清袁钧(见《郑氏佚书》)辑。《左传》服注辑本有多种,此书为其中之一。辑者认为服氏书出于郑玄,即是郑学,其间虽略有不同,但大指不殊,因此辑录服氏注佚文,裒集为十

  • 震川文集初本

    三十二卷。明归有光(1506-1571)撰。有光,字熙甫,后人称震川先生。是编为其子子祐、子宁所辑。前有万历三年(1575)周诗序,即所谓昆山本。其中漏略尚多,故其曾孙归庄又裒辑为四十卷,而有光之文始

  • 圣证论补评

    二卷。清皮锡瑞(见《六艺论疏证》)撰。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载,王肃撰《圣证论》的目的在于“以讥短(郑)玄。”《隋志》著录《圣证论》十二卷,《两唐志》著录十一卷。此书唐以后亡佚,清人王谟、马国翰有

  • 懿行编

    八卷。清李滢(1618-1682)撰。李滢字镜石,兴化(今江苏省)人,擅长作诗。《懿行编》之懿字多指美行、美德,故其命名。此书取自诸史中嘉言懿行等内容,分类标记而成,故称《懿行编》。书中每记一件事之后

  • 一字题赋

    见《事类赋》。

  • 叶天士眼科方

    见《叶氏眼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