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回溪医案 慎疾刍言

回溪医案 慎疾刍言

《回溪医案》一卷,《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回溪医案》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共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共列五十五证,每证间有兼收数案者。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对于疑难病证,一经诊辨,斡旋补救,其效如神。徐氏治学严谨,治病善于审证求因。并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因、症状,以及受病部位,进行辨证论治,颇有独到见解。辨证、制方、遣药切于病情,并强调痰火痰热应与各种痈症鉴别,但病固、病机互相间又有联系。多为经验之谈,颇有临床意义,对后学很有启发。《慎疾刍言》又名《医砭》。为徐氏指陈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而作。此书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分为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女、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延医、秘方、诡诞、宗传诸篇,共十九篇。对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的区别、外科病证治法等简要论述,倡导因病施治。精理名言,出以浅显,于俗医之失,亦多纠正。论说明畅,议论中肯,颇多临证体验。上述二书,可供临证者有所抉择,不致淆惑。医案中间附王士雄按语,十分精审,可供参考。有《徐氏医书八种》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回溪医案》有咸丰五年(1855)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本,咸丰七年(1857)刊本,光绪元年(1875)河南聚文斋刻本。《慎疾刍言》有《徐氏医书》诸种本,道光十八年(1838)蔡氏涵虚阁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猜你喜欢

  • 见闻纪训

    一卷。明陈良谟(1482-1572)撰。陈良谟,字中夫(一作忠夫),号栋塘,安吉人。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陈良谟性恬淡寡欲,诗文温醇典雅。著有《天目山房集》等。《见闻纪训》是一部杂记见闻的笔记小说。这部

  • 四书注疏撮言大全

    无卷数。清胡斐才(详见《四书撮言》是书首有纪昀序及斐才自序。大旨以《朱子集注》为主,自序称“自《朱子或问》、《朱子语类》证以诸儒之说。于本文有字义未安者,特为阐发。集注中有未训口气者,复畅其词,参互考

  • 大政管窥

    四卷。不著撰人姓名。其书分叙吏、叙户、叙礼、叙经。书目似不全,六曹只列其三,四部又只列其一。似未完之书。

  • 笃叙堂诗集

    五卷。清许友(约1674前后在世)等撰。本书为侯官(今属福建)许氏家集。所录作者七人,集八种。许豸(字玉史),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有《春及堂遗稿》;许友(字有介,号瓯香,豸子

  • 古经解汇函二十三种

    一百二十六卷。清钟谦钧编。钟谦钧,生卒年不详,字云卿,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官至两广盐运使。汇刻宋、元以前经学家说经之书,始于康熙年间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笃志于经学、史籍,与徐乾学搜集宋元以后诸儒说经

  • 大品经义疏

    十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品经义疏》作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卷八末载有日本人珍海题记,卷十末载有日本人佚名题记。卷一为玄义,以十门分别。一释经题,二序说经意、三明

  • 知足斋文集

    六卷。《进呈文稿》二卷。清朱珪(生平籍里见《知足斋诗集》)撰。此文集内容,卷一辑《瑾瑜匿瑕赋》等赋三篇、《福宁府志序》等序二十六篇。卷二辑《唐赠司空梁国公狄文惠公碑》等碑四篇、《重修兰田书院记》等记十

  • 中江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杨霈修,李福源、范泰衡纂。杨霈,铁岭人,进士,曾任中江县知县。李福源,邑人,进士。范泰衡,隆昌人,举人。中江县志,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李维翰,再修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

  • 青芙馆词抄

    一卷。《韭室诗余别集》一卷。清陈寿祺(1771-1834)撰。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又号苇仁,晚年自号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充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

  • 连山归藏逸文

    一卷。清观颒道人录,辑佚书。道人为闽中人,姓名、事迹不详,所辑二《易》之文颇简略,远不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而且所录多残篇断句,也不注明原本,较为混乱。从内容上看,所录二《易》皆据清初瞿昙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