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拜经楼丛书

拜经楼丛书

三十一种,九十八卷。清吴骞辑刊,清朱记荣重刊。吴骞字槎客,一字兔林,浙江海宁州(今浙江海宁西南)人。贡生出身,笃嗜典籍,喜刊古书,遇善本书则倾囊购之,家藏书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展诵。能画工诗,嘉庆间卒,年八十一,有《拜经楼诗文集》传世。朱记荣字懋之,号槐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贩鬻书籍为业,光绪间侨居松江,筑槐庐以藏书,曾辑刊《槐庐丛书》、《校经山房丛书》等,有《金石全例》行世。吴骞初刊《愚谷丛书》,并无总目,仅收《谢宣城诗集》、《谗书》、《拜经楼诗话》三种,后来随得随刊,均成于乾嘉之际,并无《拜经楼丛书》之名。至光绪年间,朱记荣重加编定,方定名为《拜经楼丛书》,共十种,加上原来陆续刊行者,共达三十一种,主要有《陶靖节先生诗》、《谢宣城诗》、《国山碑考》、《诗谱补亡后订》、《桃溪客语》、《拙政园诗集》等等。丛书所收各书以诗文集及诗文评为主,崇尚风雅,颇具别裁,非为钞撮成书、拾人牙慧者可比,受到学界推崇。主要通行本有清乾嘉间海昌吴氏刊本《拜经楼丛书》(一名《愚谷丛书》)、清光绪十一年会稽章氏鄂渚刊本《重刊拜经楼丛书七种》、清光绪二十年(1894)吴县朱氏校经堂刊本《重校拜经楼丛书十种》、民国初上海博古斋汇辑影印本《拜经楼丛书三十种》等。

猜你喜欢

  • 夏小正校正

    二卷。清孙星衍(详见《尚书今古文注疏》辞条)撰。书首有自序,略言:“夏时古书,存者惟《尚书·禹贡》、《甘誓》及《山海经》,(今晋梅赜所造《五子之歌》《允征》,后刘炫所造《连山》,皆不足征)。孔子欲行夏

  • 诗经言志

    二十六卷。清汪灼(详见《毛诗周韵诵法》)撰。是书首有张节序。灼作是书,盖本孟子“以意逆志”之说。是书说诗,不明引序及毛、郑、朱诸家之说,不主一家,而意在订诸家之误。如谓《河广》一篇,当作于卫已渡河之时

  • 合锦回文传

    十六卷。清李渔(详见《十二楼》)撰。长篇小说。因以前秦(十六国时期)苻坚时苏若兰的回文诗为情节线索,故题《合锦回文传》。故事发生在唐代:襄州梁孝廉之子梁栋材七岁即能解家藏的半幅苏若兰回文诗,被太守柳公

  • 天台山记

    一卷。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其谓天台山即桐

  • 粤氛纪事

    ①十三卷。清谢山居士辑。谢山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该书记事起自咸丰元年(1851),止于咸丰十年(1860),记述太平军起义、发展的过程,以及和清军作战的经过。每卷以四字为题,分别是:粤西起事,两楚被兵

  • 万世太平书

    十卷。清劳大兴(详见《瓯江逸志》)撰。本书拾录先儒学者著作前言部分的言论,取名《万世太平书》的目的,是为世间百姓建立做事标准,为天地生灵树立善良的意念,为世俗开创一个美好和谐的太平环境,为前圣继承传播

  •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

  • 清秘述闻

    十六卷。清法式善(1753-1813)撰。法式善,字开文,号时帆,蒙古乌尔济氏,隶内务府正黄旗。原名运昌,高宗为其改名法式善,即满语“勤勉”之意。曾筑梧门书屋,学者又称梧门先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庚桑子

    见《亢仓子》。

  • 声学揭要

    一卷。美国赫士(1857-?)口译,山东高密朱葆琛笔述。赫士,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82年来华,在山东传教。1896-1901年在登州教会学校任教;1901-1903年任山东省立高等学堂总教习。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