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氏音鉴

李氏音鉴

六卷。清李汝珍撰。汝珍(1763-1830或1828)字松石,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曾官河南县丞。师事凌廷堪,论文之暇兼及音韵杂艺。晚年困乏,所作《镜花缘》著称于文学界。是书初刊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卷首有石文序。此书是音学论著,涉及范围广泛。首卷论列字音、五声、五音之类;卷二论列字母、反切、阴阳、粗细之类;卷三释初学入门;卷四论列南北方音;卷五释空谷传声;卷六列韵图《字母五声图》。李氏把声母分为三十三类,但其中包含了粗、细音的分别。他说:“母中所收各音,以翻切论之,其中粗、细最宜区别。”这是因为李氏试图兼包南北方音,他说:“此编悉以南北方音兼列,惟素喻南北音者,观之始能了然。否则必谓字母及同母(案指韵类)俱多重复矣。”因此他要把声类和韵类分得细一些。在声母方面,南北方音的分合与否,往往表现在粗细音上,所以他把声母分为粗细两类。他说:“今将《五声图》所列平音,除无字空声,余皆各别粗细,备录于后。其上去入粗细之分,亦皆仿此。此以北音而言,若以南音论之,杭州读毡为庄渊切,苏州读猪为真诗切,皆与北异。惟江宁淮扬徐海等处,于粗细之分,其音略近于北。盖南北亦多未同耳。”他所分的粗音,实际是指与开口、合口相拼的声母;细音是指与齐齿、撮口相拼的声母,许多字母兼有粗细音,这样区分是不科学的。李氏用一首“行香子词”作声母代表字,凡三十三字,代表三十三声类。加以归纳,实际只有十九个声母。韵母方面,李氏分为二十二个同母(韵类)。每一韵中,包含一个或两个具体韵母。为了兼备南北方音,此书“于字母及同母俱南北双列”。声调方面,他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类。李氏韵图,以三十三个字母为纲,每母列为一图,纵列五种声调,横列二十二韵之字。声母为粗音者,所列之韵就是粗音(开口、合口呼字),声母为细音者,所列之韵就是细音(齐齿、撮口呼字)。有字者于字下注明反切(反切均为李氏自制)及“射字打马式”(用号码代表声韵调,三码而成一音,即所谓“射字法”),无字者仅注明反切及射字之号码。李氏韵图以声为纲,而不是以韵为纲,与一般韵图有别。李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但他试图包括南北方音,所以是一部兼表“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著作。是书有嘉庆十五年(1810年)宝善堂初刊本、同治七年(1868年)木樨山房重刊本等。

猜你喜欢

  • 太平金镜策

    八卷,附《答策秘诀》一卷。元赵天麟撰刘锦文编。天麟生卒年及生平不详。自称东平布衣。其书以建八极、修八政、运八枢、树八事、畅八脉、宣八令、示八法、举八要为纲,而系以六十四子目。文皆俪偶之词,无所建白。卷

  • 伤寒心要

    一卷。金镏洪(生卒年不详)编。镏洪号瑞泉野叟,都梁(今湖南武岗)人。学术上尊崇刘河间之学。此书即敷衍刘河间之说。书中首列伤寒心要论,又载有双解散、小柴胡、凉膈、天水合服、凉膈合小柴胡、大柴胡合黄连解毒

  • 闻见类纂小史

    十四卷。明魏偁(生卒年不详)撰。魏偁,字达卿,鄞县(今浙江省鄞县)人。官石城县训导。此书十四卷,分内、外篇,其中内篇十七,皆记人伦文行之足为世法者。外篇七,记神鬼及外国诸事。又有续篇一,皆为杂说。每篇

  • 御题浙江藏书诗

    一卷。清彭元瑞(生卒年不详)编。彭元瑞,生平籍贯不详。该诗帖共包括九种藏书诗。由于乾隆甲午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浙江进呈九种宋板书,抄存《四库全书》后,仍送还原藏家,清高宗乾隆便在每部之上各有题诗。其

  • 春秋左传节解

    见《春秋左传句解》。

  • 类篇

    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为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修撰。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月,范镇出镇陈州,才由司马光代之。时已成书,唯缮写未毕。治平四年缮写完毕,由司马光奏进朝廷。传为司

  • 丁辛老屋集

    二十卷。清王又曾(1706-1762)撰。王又曾字受铭,号谷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进士,授刑部主事。乞归后飘泊江湖。工诗,时称“秀水派”,与钱载齐名。《丁辛老屋集》二十卷,卷首至卷十七收古今体

  • 枣香山房诗集

    一卷。许秀贞撰。《附刻各女史诗》一卷,清周际华编。许秀贞,生卒年不详,字芝仙,贵州金筑(今贵阳)人,许西池之女,胡凤翔之妻。清代诗人。周际华,生平不详。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宝翰楼刊本。书前有

  • 诗故

    十卷。明朱谋撰。谋字郁仪,生卒年不详。封镇国中尉。贯串群籍,通晓朝廷典故。万历中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约束。暇则闭户读书。著《易象通》、《诗故》、《春秋战记》、《鲁论笺》、《骈雅耽》及他书一百二十种

  • 凤鸣后集

    十卷。明郑楷(约1424前后在世)撰。郑楷,字叔度,赐号醇翁,浦阳(今浙江浦江县)人,生卒年不详。除蜀王府教授,迁左长史,致仕归。著有《凤鸣后集》。是集凡十卷。首卷载近体诗数首,余皆为杂文。而无序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