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榆次县志

榆次县志

①十卷。张鹤腾修,褚袂纂。张鹤腾字元汉,河南颖川卫人。出身进士,始令潞城知县后调榆次。《榆次县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刊本,全书十卷,十类,分为: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赋役志,卷四职官志,卷五宦迹志,卷六艺文志,卷七人物志,卷八灾祥志,卷九艺文志,卷十杂记。该志书为旧志增续而成,奉行旧志的编辑、体例。其分类瑕瑜互见,如学校为全县人才之所出,关系至重,却附在建置之下,甚为不妥。但将星度等见地理类内,不单独分门另类,值得称赞。②十四卷,首一卷。清刘星修,王介石纂。刘星字拱垣,河北清苑县人。出身贡监。康熙十九年(1680)任榆次县知县。为人博学多材,宰榆次时,劝农桑,严保甲,兴学校,讲乡约,政绩颇良。王介石生卒不详。《榆次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该志书系继明万历三十七年知县张鹤腾创修本而作,因上距旧本已六十余年,代远人湮,不无妄讹,故此书取材极为审慎,必据多方咨访,始行著录,如旧志将学校寓于建置,该篇以庠序之设为一隅人才之所出,关系至重,理应独立。又如旧志职官门不载驿丞、建置遗修武库,此志则补驿丞于县尉之下值得称善。③十四卷,首一卷。清钱之青修,张天泽纂。钱之青字不详。江苏吴江县(今属江苏)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二年(1747),由宁武调任榆次县知县。该书修于乾隆十三年(1748),会金川用兵,榆当孔道,有司日惟奔命,无遑考核校对。邑绅士亟欲观新纂之志书,递付剞劂成。迨乾隆十五年(1750),公事稍暇,见闻所至,采访遗漏,重加补订,始成定本。《榆次县志》乾隆十五年校订十三年(1748)刻本。全书十四首一卷。十二门,分为:卷一地理、山川,卷二城池、公署、学校,卷三职官,卷四选举,卷五田赋、河渠,卷六风俗、坛庙,卷七古迹、物产、祥异、事考,卷八杂志,卷九至卷十艺文,卷十一宦迹传居,卷十二至卷十三人物传居,卷十四列女传居。各类基本无附目,仅人物传下附有孝友、义行、文学、隐逸、仙释、侨寓各类。该志书体例颇佳,层次清晰。对旧志略有增补,删繁存疑,纠谬正讹。如:山川类之神头山,相传有座智伯墓,国人刻木为首以葬,故名,与宝峰山对峙,旧志记神林岭与宝峰并峙,实为错。又如:旧志选举首列进士、终以武科,而武进士即系之武举内。今志先荐辟,次进士,次乡举,次贡生,次武进士,殿以武举,使诸科层叙分明,各成条章,为该志一大优点。《榆次县志》乾隆十三年付刻,至十五年重新补订,始成定本。流传有乾隆十三年刻及十五年校订之两本。④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世铨等修,王格平等纂。俞世铨字信卿,江苏吴县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十年(1860)来榆次任知县。同治二年(1683)调知阳曲县事,后任候补直隶州知州。王格平字籍不详。《榆次县志》同治二年(1683)凤鸣书院刻本。该县县志自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钱之青重修后,距上又已百年未续修。文献被湮,几至无征,俞世铨督率编辑,网罗散失,参考互订。全书体例、分类基本上承袭旧志,略为更改。正如其凡例规定:卷数仍旧,惟宦迹附于职官,以昭画一。事考改为兵事,以便醒目,更添例仕一门,以见立贤无方,不限资格。旧志有先后易置的,亦权其本末重轻,排列次序。需要附载的,则各以类附。该志考证精确,详略适宜。⑤四卷。清吴师祁、张承熊同修,黄汝梅、王效纂。吴师祁字子选,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举人出身,同治三年(1864)任榆次县知县。丁忧卸事,服阙候补。光绪四年(1878)复任。张承熊字次云,陕西平利县人。咸丰八年(1858)副榜,光绪八年(1882)代理榆次县知县。黄汝梅、王效字籍均不详。《榆次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该志系续同治二年知县俞世铨纂修本而作,体例全部承袭旧志,仅增续旧志以后者。然此志修纂,上距同治俞本仅二十余年,事尚无多,除人物传、列女传外,其余皆寥寥无几。自同治以后,榆县大事之一即光绪三、四年灾赈事,旧志却无记载,该志增补了此事及有关地方利害情况。故凡蠲征、缓征、豁免、瓜贡,履勘荒田及本地捐输散赈事,皆详备述列,这无疑是很珍贵的资料。

猜你喜欢

  • 郑司农年谱

    一卷。清孙星衍(详见《周易集解》)撰。谱主郑玄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曾于汉末被征为大司农,虽未就任,然后人或称之为郑司农。此谱首有阮元序,以为较陈鳣所编《郑君纪年》详备,并采陈谱为之补益。谱中亦多有考证。

  • 春秋经传朔闰表发覆

    四卷。清施彦士(1775-1835)撰。彦士字容之,号朴斋,崇明(今上海崇明)人。清代学者、经学家。道光辛巳(1821)举人,官万全知县。究心经学,对天文、舆地用力尤勤,著有《推春秋日食法》、《读孟质

  • 愚虑录

    五卷。清陈伟(?-1889)撰。陈伟,字耐安,别名愚虑,诸暨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俞樾之弟子。这本书是研究经义时所作的笔记,录自于甲申年(1884)至乙丑年(1889),共六年,每文之下注月日。首

  • 石经考

    一卷。①清顾炎武撰。顾炎武,详见《求古录》条。此书考释石经七种。西晋裴頠所刻石经,后世无传。唐开元以后所刻石经,在考释上也无争议。唯有汉魏碑二种,后人争论不休。宋赵明诚作《金石录》、洪适作《隶释》,始

  • 韩诗遗说

    二卷。订讹一卷。清臧庸(1767~1811)撰。臧庸本名镛堂,字在东,又字用中,号拜经,清经学家臧琳的玄孙,江苏武进人。臧庸受业于卢文弨门下,并从钱大听、段玉裁等讨论学术,治学根据经传,加以剖析,按照

  • 诗家直说

    二卷。明谢榛(1495-1575)撰。其生平详见《四溟集》辞目。此书原载其《四溟集》中,称《诗家直说》。后别出单行,题《诗家直说》,也题《四溟诗话》。谢榛论诗,亦有复古主张,但他已认识到本朝诗人学杜甫

  • 周易诠义

    十五卷。清汪绂撰。此书卷首为易学源流、周子太极图说、程子易传序上下篇义本义图说等,卷一至十二为经传十二篇,卷十三、十四为易学启蒙。汪氏以为明初程传朱义并行,程传朱义两失,故依吕祖谦所定古本正之,全录本

  • 履庵集

    十二卷。明万士和(约1555前后在世)撰。万士和,字思节,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恭。士和性耿介,不媚权贵,以忤张居正去官。著有《履庵集》。是集为万士和诗

  • 融堂四书管见

    十三卷。宋钱时(详见《融堂书解》)撰。包括《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均先列经文,略加音训,再诠释其大旨于后。其中《孝经》用古文,《大学》只分为六章而不分经传,又舍《孟子》而取《孝经》,与

  • 梦月岩诗集

    二十卷。清吕履恒撰。生平详见《冶古堂文集》(辞目)。吕履恒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多达一千五百余首。其中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亦有大量咏史作品。本集由其侄缵曾等校刊。诗以体分,末附词二十四首。前有凡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