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一卷。元刘鉴编撰。简称《切韵指南》。刘鉴字士明,关中(今陕西一带)人。另著《经史动静字音》,未见传本。刘氏生平不详。据其自序,此书成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自序云:“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通摄,作检韵之法,析繁补隙,详分门类。并私述玄关六段,总括诸门,尽其蕴奥,名之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与韩氏《五音集韵》互为体用,诸韵字音,皆由此韵而出也。”可见此图与金韩道昭《五音集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韩氏《五音集韵》成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它把《切韵》韵部合并了十四韵,是最早合并韵部的韵书。刘氏此图虽然受到韩氏韵书影响,但两书所并韵部并不完全相同,刘书并非完全依据《五音集韵》编制的,实际上刘书更接近《四声等子》,它所并各韵与《四声等子》基本一致。在韵图体式上,它与《四声等子》基本一致,全书也分十六摄;所注内转、外转亦与《等子》相同;只是各摄序次略有不同,《切韵指南》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而《等子》则是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麻)、曾(梗)、咸(深)。《切韵指南》列二十四图,较《等子》多出四图,它把“江”“梗”、“深”三摄独立列图,又把咸摄“严”、“凡”两韵分出别立一图。它所并的韵与《等子》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等子》“江”“阳”、“盐”“添”“严”“凡”、“蒸”“庚三”“清”“青”分别相并;而《指南》“江”“阳”不并;“严”“凡”、“庚三”“清”“青”分别相并。声母方面《指南》与《等子》一致。总之,《指南》与《等子》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刘氏可能是按《等子》体制,填入《五音集韵》的韵字,编成了这部韵图。《切韵指南》受到《五音集韵》的束缚,是比较保守的。为了调和实际语音与《切韵指南》的矛盾,刘氏撰成《门法玉钥匙》,附于《切韵指南》之末。所列门法凡十三门:音和、类隔、窠切、轻重交互、振救、正音凭切、精照互用、寄语凭切、喻下凭切、日寄凭切、通广、侷狭、内外。这十三门是宋元以来等韵门法发展的集中概括,对韵图归等列字问题做了较为完备的说明。是书有明成化三年(1467年)释文儒刊本、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刊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刊本(附于《改并篇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释恒远单刊本、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等。

猜你喜欢

  • 眉公见闻录

    四卷。《见闻录》八卷。

  • 翠薇花馆词

    二十九卷。卷首一卷。清戈载(约1786-?)撰。戈载字顺卿,又字宝士,号双红词客,清代词人,约为清嘉道间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工于填词,韵律精当。其室题名曰“校词读画斋”。著有《词林正韵》、

  • 离骚分段约说

    一卷。清黄恩彤(1801-1883)撰。黄恩彤,字石琴,宁阳(今广东宁阳)人。道光六年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有《知止堂集》十三卷,《续集》六卷,《飞鸿集》诗一卷,《秋声词》一卷,《飞鸿集》文一卷。版本有

  • 正朔考

    一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此书为辨别历法之作,力主周行夏时之说。全书共分三篇,首举《诗经·豳风·七月》诗,次考六经及先秦古书与历代正史所书之月,皆为夏正

  • 古文尚书冤词补正

    一卷。清周春撰。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岑溪知县。此书首有吴骞的序和周春自序,末有周广业的序。周春此书之作是有感于阎若璩著书攻击《古文尚书》,其后宋鉴、王鸣盛、江声又继之,而

  • 榴龛随笔

    清陈寅清撰。陈演清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见《庄氏史案》。

  • 京师坊巷志

    十卷。附考证一卷。清朱一新撰。朱一新,字鼎甫,号蓉生,浙江义乌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五年(1879),受兼管顺天府尹万青藜等聘修新志。与编修缪荃

  • 在园杂志

    四卷。清刘廷玑(生卒年不详)撰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园,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红旗。康熙间由荫生累官江南淮徐道,江西按察使,《国朝诗人征略》对刘廷玑有记传。著有《葛庄分类诗抄》十四卷、《葛庄编年诗》、《在园

  • 刘给事集

    五卷。宋刘安上(1069-1128)撰。刘安上,字元礼,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由钱塘尉历擢殿中侍御史。上疏弹劾蔡京,不报。又与石公弼等廷论之。由此浮沉外郡者十六年。晚迁右谏议

  • 学诂斋文集

    二卷。清薛寿(1812-1872)撰。薛寿字介伯,晚字斫伯。江都(今江苏)人。道光间诸生。专研《说文解字》,于音韵学造诣尤深。诗以声情为主。受知于张之洞,主讲经心书院。著有《续文选》、《古字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