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十七卷。清聂镐敏撰。聂镐敏,生卒年不详。字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间进士,提督安徽学政,官浙州府知府。好程朱理学。由于《周易》产生于原始宗教,具有哲学的内容和卜筮外衣的双重特点,使后世的易学形成义理、象数两大派。聂氏在《易理象数合解》中提出象数是《周易》固有的东西,是在义理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就是象数,理与象数相辅相成,解释象数离不开理,同样解释理也离不开象数。汉以后的说《易》者,不能深知此理,纷纷主观推衍,使《易》学产生一些神秘荒诞之说。聂镐敏综合各家之说,加上自己的研究所得,绘为图解,著《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唐代韩愈反对佛教,提出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大学》讲的是一套唯心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李翱也反对佛教,他推崇《中庸》。到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四书为封建学者必读的经典,与五经同样受到重视。《大学》、《中庸》都是《礼记》中的一篇。程颐、朱熹认为《大学》是孔子的遗著,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之说“不偏”“不易”,是治国不变之“常道”。聂氏对程朱理学推崇倍至,认为是万古不灭之学,当发扬光大,为此对《大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注释,以恢复古本《大学》的原貌,著《古本大学通解》。此书在观点上与程朱理学保持一致,书的宗旨仍然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那些以“正心”、“诚意”、“慎独”为本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另著《中庸孟子说约》、《论语说约》二书,一依旧说,仍未脱朱熹《四书集注》的窠臼。其他诸书,均为研究音韵学的重要书籍。从《聂氏经学丛书八种》来看,聂氏长于阐发经书理论,短于考证训诂之学。目录:《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古本大学通解》二卷,《论语说约》二卷,《读经析疑》二卷,《宫商角徵羽古声》一卷,《五声述古》一卷、《韵学古声》五卷。有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尔雅古义

    ①二卷。清钱坫撰。钱坫(1741或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文字训诂学家。大昕之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副贡生,入毕沅幕,后官陕西乾州州判。病归,

  • 存家诗稿

    八卷。明杨巍(1514-1605)撰。杨巍,字伯谦,号梦心,海丰(今属广东省)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巍工诗,撰有《存家诗稿》。是集为杨巍诗集。共八卷。初刻于万历年间,前有万

  • 春秋比辨

    不分卷。清章谦存(详见《尚书周诰考辨》)撰。谦存撰有《强恕斋经剩》、《强恕斋文剩》、《强恕斋诗剩》、《强怒斋笔剩》等,《春秋比辨》即《强恕斋经剩》中的一种。该书撰成于道光八年(1828),厘为三篇即《

  • 上海县续志

    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吴馨、洪锡范修,姚文楠等纂。吴馨,字怀久,又字畹九。民国元年知上海县。洪锡范,字伯言,江苏省太仓县人。县知事。姚文楠,字子让,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吴馨知上海县事,民国元年

  • 鸣盛集

    四卷。明林鸿撰。林鸿,字子羽,福建福清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才荐授福建将乐县训导,后官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明初,闽中善诗者有长乐陈亮、高廷礼,闽县(今闽侯

  • 徐子

    一卷。周徐氏撰,清马国翰辑。徐氏佚名,宋外黄(今河南杞县东)人。一说为孟子弟子。今考《汉书》人表,徐子在孟子之前,且百战百胜之术,当时孟子见梁惠王谓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之事,则非孟子弟子明矣。《汉书·艺文

  • 济阴纲目

    十四卷。明武之望(1552-1628)撰。汪淇笺释。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关中(今陕西临潼)人。武氏“幼治儒经”,在关中一带颇具名气,有“关中鸿儒”之称。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尝官吏部主考官等

  • 阮子政论

    一卷。三国魏阮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阮武,字文业,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官至清河太守。《隋书·经籍志》称有《阮子正论》五卷,《旧唐志》、《新唐志》作《政论》,《意林》著录《阮子》四卷,

  • 周易玩辞

    十六卷。项安世(?——1208)撰。项安世,字平父,学者称平安先生。其后括苍人,后家江陵,项安世治《易》,大体上本于程颐。所不同者,《伊川易传》只讲义理,而《周易玩辞》则兼及象数。项安世认为《易》之道

  • 清真集校本

    二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大鹤山人、冷红词客,正黄旗汉军籍,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尝自称山东人,如词集《瘦碧词》自著“高密郑文焯”,词集《比竹余音》自